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的意思?”。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原文】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译文】圣人认为无是本体,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言谈间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本文出处】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人物简介】
王辅嗣
王弼(227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明察聪慧,爱好老子,通辩能言。
裴徽(生卒年不详),字文季 ,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东汉尚书裴茂之子,河东裴氏西眷之祖 。出身河东裴氏。高才远度,善言玄理。门荫入仕,累迁冀州刺史,人称裴冀州。依附于司马氏。
【题主关注的语段】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注释】夫:(fú)表明将要发议论。
无:“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范畴。《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道,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从无产生出始初的物质,这就是有,然后进一步产生万物。王弼也是主张“凡有皆始于无”的。资:凭借。圣人:指有最高尚的道德和最高超的智慧的人,这里指孔子。
体:本体,这里用作动词,即以之为本体。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学说,主张“无”是万物的本体,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本体的。可是“无”是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可认识的神秘的精神性实体,是“个得而知”的,所以不可以训。
【题主关注的语段译文】王弼年轻时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无,确实是万物的根源,可是圣人不肯对它发表意见,老子却反复地陈述它,这是为什么?”王弼说:“圣人认为无是本体,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言谈间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学习感悟】学习这段文言文,让我们知道了年轻时的王弼遇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就去请教。不装明白,学知识要力求弄懂弄通。由于这是涉及到老子和庄子的理论问题,自己要弄弄明白。
王弼这种求真务实的劲头,是难能可贵的。
裴徽用反问的形式让王弼说出他当时的理解,裴徽在一旁听王弼的讲述。
这一段文言文就是讲述了这个过程。
虚心求教,先生询问你目前的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是一种高人间的对话。很值得我们很好的去理解。
解决方案2: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把人的身体看作是空无的,空无又不能作为教化的根本,所以他的言论总是涉及到现实世界的事物。老子、庄子虽然讲空无,但他们也没有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的影响,他们常常用空无的理论来教化那些在现实世界中迷失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圣人对于空无与现实世界的理解与应用。圣人认为空无是万物的本源,但空无本身不能直接作为教化的依据。因此,圣人在谈论教化时,总是结合现实世界的事物来进行阐述。老子、庄子虽然强调空无,但他们也意识到空无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所以他们也会用空无的理念来指导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活。
这句话还反映了儒家与道家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儒家更注重现实世界的秩序和规范,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则更强调空无的境界,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和宇宙的和谐统一。但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都认为空无与现实世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