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作者:孙焰 满帅
来源:《职业时空》2012年第04期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065000;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河北 廊坊065000) 摘要:针对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浅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在发展方向及发展侧重点上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学历教育;校企结合
《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就开始全面萎缩,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且速度还在逐渐加快,这一情况有可能延续至2017-2020年前后。即是说,高等教育将会在源头处接受最严峻的考验。而在这一时期,相比本科教育,高职教育面临的情况则更加难以乐观。
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趋突出,一方面是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就业难。归根结底还是人才成本和人才价值的矛盾,企业用工时,即便是高职、高专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过程才能适应岗位,这无疑增加了人才的成本。所以在用工时,人才成本的提升就会体现在压缩工人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这便使得人才价值难以体现,形成了如今局面窘迫的用工荒。如何解决高职高专面临的这一困境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校企结合这一方式,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发展方面的见解。 一、实践教育
中国学校在办学思路上略显僵硬,还多是重视理论知识结构的培养,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一类在大家眼里很难学的理学科目都是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而实践类的操作课程,在中国课堂上是难成重头戏的。甚至很多中国学生毕业后,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都会得到社会的谅解,因为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各单位考试,考的都是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则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摸索。而发达国家却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例如:美国注重实践教育和个性培养结果就是美国孩子算起数学来不如中国孩子,可做起事来却比中国孩子强,社会生存能力更强。
如此,中国成了劳动大国,却不是创造大国。培养的多是死板的工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僵硬模式、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而导致的一个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细化教育
社会飞速发展分工日趋明细,把握这种变化趋势顺势而为,便是细化教育的根源。事实上,很多职业在选配岗位人员之前,都会经过长期的考察和培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增加了人才的成本。而真正在乎成本问题的,恰恰就是企业和高职类院校毕业的人。所以,高职类院校进行专业细化,就是把考察和培训的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系统里来。然后,再把人才直接输送到企业对应的岗位上去,以此来达到双赢的目的。以卫生类高职院校为例:护理专业一直是这类院校的重头戏,而大多数的护理系都是从理论学习开始,学遍了内、外、妇、儿的护理知识,花费2年时间,以理论学习结束。然后去实习的时候,又是一头雾水的练了一年。进了医院以后,又要工作几年,最后开始专门从事妇科护理、重症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等。 试想一下,如果从最初,或者第一年结束的时候开始,就把护理专业细化为对应分支,如老年护理班、重症护理班、产科护理班甚至心脏病、糖尿病等护理班,针对社会趋势,或者医、企订单来细化班级,做到术业有专攻,该会多好。 三、精品教育
一说到精品,可能就想到了资金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正所谓“精不在贵、贵不在奢”。
笔者认为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步骤过程,有三个重点必须谨记:
1.打造精品教育首先要重视德育培养。理论与实践应该并行,言传重于身教。不能总停留在学一科、背一书、考张卷的层面上。道德品质,背十本书不如懂一个道理。
2.打造精品教育还要重视校园建设。稳固坚实、简洁美观、温馨恬静的校园虽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但有些学校,把外观建设的富丽堂皇,教学设施却几年不更换一批,这样的面子工程实不应该出现在校园这片净土之上。
3.打造精品教育也要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多提供一些展示个人才能的场所。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像是缺少了魂魄,而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正是因为渗透于其中的魂。精兵有军魂,精英有英魂,精品教育就要有精益求精的进取之魂。
4.打造精品教育更要注重长远发展。要多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多拓展就业渠道的种类。教育事业可以没有售后服务,但不能没有市场。缺少市场和不注重就业渠道的高职教育,就像是短了一个环节的生物链,形成不了可持续发展的势态,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注重德育培养,培养精品人才,打造精品校园,贵不在奢,而在于精。要让毕业生以一个有自信、有品德、有才能的姿态走出校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企业化、实习化教育
高职类学院办企业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必要,是老生常谈了,办受资金拖累的局面不可改变。不办,企业化教育不可或缺,而且比学校教育来的要直接。很多学生参加了实习学习以后,普遍反映实习这一年,比上学两年学的东西都多。看来,学生对这种实际性的教育,直接深入行业内部、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学习模式十分认可。但学校办企业谈何容易,所以还是要大力推行校企结合的模式。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稳固的、规范的校企结合模式。例如:与长期合作的企业谈些相对低风险、低利润、技术含量低的订单,或者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创办单边企业。学院出人,或者雇佣专业管理人才执行运营,由学生轮流“实战”,而获得的效益能完成收支平衡即算是最低标准。只是市场和国家是否能提供给高职院校一个利益保证,是否能对相互合作的校企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建立起合作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培养环节中出的力,最终会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收获回报。而收益人如果是国家,则民富国强。受益人是学校,则名扬四海。受益人是个人,则功成名就。 五、继续教育的便捷渠道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一直困绕着专科生,那就是继续接受教育的渠道问题,这个问题最终也成了一部分高职类院校招生的阻碍。目前普遍认为,念了大专就难以升本了。造成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就还真是很难升本。学习的课程偏于实践,可升学的时候却完全是理论考试。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所学校,不是函授就是在职,连正规大学全日制的门槛都摸不着,就更别提名牌大学了。
而在美国,不能直接入读名校的人,都会选择社区大学作为跳板,美国的社区大学相当于中国的高职、大专。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是否要对人才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筛选呢?笔者认为为毕业生提供更方便、更合理、更直接的继续教育准入门槛,可以更有效率地发掘和培养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