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莱辛的生态意识在《草原日出》中觉醒

2020-01-04 来源:独旅网
外国文学 莱辛的生态意识在《草原日出》中觉醒 尹松涛,黄雪飞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小说《草原日出》中,以一个男孩的视 觉,描写了草原上蚂蚁猎食雄鹿的过程,剖析了生命的实质,表 达了孩子纯真的天性对现实世界的恐惧与无奈。莱辛在作品中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这样的内心世界其实也暗暗透露出了 莱辛早年在草原生活的经历和她曾有过的感受:对自然的热爱 混杂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膨胀。在早晨跑到自然界中男孩心 用纯真的笔触彰显出其生态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草原日出:生态意识:觉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Ol1)09—0127—02 多丽斯・莱辛是二战脱颖而出的英国女作家,素有“文坛老 祖母”之称。莱辛在她的作品中探讨过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种 族、性别歧视问题,还深入探索过精神分裂、女性疯癫、梦与无意 识等领域。她对现代社会中女性身份、女性意识的全新定位和评 判使其作品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莱辛首先把故事发生的背景预设在了南非的草原,而草原 的日出有着唯美的意象,日出时分也从时间上暗示着人们(在故 事中是孩子)的觉醒。日出前约两个小时,清新的空气,广阔天宇 下的草原男孩、花草、小溪、鸟儿以及围身边前后跑动的猎犬,一 切那么美好。莱辛营造出的这个场景却是为故事发生制造了一 个巨大的发差。或者更加突显了主人公生态意识觉醒的突然和 自然。 《草原日出》情节十分简单: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莱 辛讲述了主人公——15岁的男孩一天清晨跑到森林里,本想抓 几只珍珠鸡,却目睹了一只受伤雄鹿被蚁群围攻,转眼间变成一 堆白骨的事件。男孩内心在瞬间发生巨变,兴奋成了沮丧,同时 对自己、对生命、对自然还有生存法则有了全新认识。短短几分 钟,莱辛展示了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内心的自觉。每天在草原 上,不知会发生多少这样的事件,但莱辛却用敏锐且具有穿透力 的目光和高超的写作技艺,把整个事件淋漓尽致地刻画得栩栩 如生。让读者似乎能触碰到她生态意识的觉醒,也促使我们重新 思考生命的本质和自然生态的力量。 莱辛在故事开始,通过直引男孩的一段独自来展现主人公 的快乐与天真还有无知:“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没有!”他站在 岩石旁,似乎进入了一场梦幻:就像一个孩子听到“永恒”一词并 试图理解其义,被时间占领了思想。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 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 腾,他大声说道:“世界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 我也能成为大人物,没有什么我不能做到的。只要我愿意,世界 上没有哪个国家不能成为我的一部分,我能囊括整个世界;只要 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 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 定。”这一段独白使读者清楚的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个青 春期的男孩对未来的憧憬和无限渴望,一个将长大成人的男孩 作者简介:尹松涛(1977一),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文文学 ・127・文学界 中,同莱辛当年一样,感觉世界上就是他自个,还有周围他能真 切体会感受、能够控制的世界,而他们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这 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就像人类中心主义对自身的解释:上帝创 造了人,又为人构建了生活环境:大地、河流、日月,其他所有生 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人是世界中心,而人对于世界的最大责 任就是利用世界。改造世界。十五岁的主人公虽还没意识到自己 对于世界的责任,但已经跃跃欲试想去感受陌生的自然界。 莱辛在描写蚁群赶往受伤雄鹿时把男孩看到的蚁群比喻 成:“一股黑得发亮的水穿流过草地。”生动刻画出蚁群好比上战 场的战士,井然有序的急行军,也巧妙的从侧面描述了主人公内 心的隐隐恐惧。 目睹了蚁群吞噬完雄鹿后,作者想象这只雄鹿在一小时之 前,“那天早晨,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 灌木丛中。感觉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兴 奋不已;它自豪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轻甩着漂亮的白尾巴,嗅 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像国王和征服者那样漫步在这充满自由的 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这个 巧妙的想象情景的安排。通过对比手法,细微的勾勒出了小男孩 和雄鹿相似的心理:两者都曾经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热情。对 生命满怀憧憬,昂首阔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但大自然中一瞬间 发生的事故就可以彻底改变它(他)的命运。虽然,那一刻遇难的 是雄鹿,然而男孩却目睹了惨案全程,之前的快乐、兴奋和蓬勃 的朝气就像退去的蚁群一样消退了,男孩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 和自然的力量。 男孩看到垂死挣扎的雄鹿,充满同情和恐惧,想到举枪结束 它的痛苦。这个心理反应不能简单追溯到刚才他出场时的豪情 壮志和对世界的控制欲。动物解放主义认为所有动物与人一样, 都有感受痛苦,享受愉快的能力,如果一个动物遭遇并感受了痛 苦,人就应该关心它,把它的苦乐看得和人自己的苦乐一样重 要。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同时道德意识也在成长。但主人公的 意识并未仅限于此,他没有射击,因为他意识到草原的自然生态 法则:“草原上这种事常有,每天都会发生,这就是生命的历程, 生命会在痛、磨难中消亡。”孩子举枪又放下这个动作可以看出 主人公的生态意识的萌芽,从“没有什么我做不了的”转变为了: “事情就是这样,没有什么能改变它”,实现了自我意识觉醒,并 意识到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世界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主人 公努力克服恐惧心理,观察到蚂蚁咬着的血淋淋的鹿肉,强忍住 胃痉挛、眼泪和汗水,说:“蚂蚁也得吃东西。”说明他承受着心 理成长的痛苦和压力,同时接受了自然届中的 (下转第129页) 古典文 2.《葬花吟》与《代悲白头翁》 . 易逝,这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落人亡两不知”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 我们认为:《葬花吟》在借鉴《醒世恒言》的同时,诗中所含的哲理 内涵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试看《代悲白头 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家。 致的。 由此可见,曹雪芹在写作《葬花词》时吸取了唐代刘希夷《代悲 白头翁》的哲理内涵,并对之加以改造,将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主题,转化为人与花命运一致的主题.使诗 的意境与整部小说的悲剧基调一致,并与黛玉的命运完美结合,更 好地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为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年依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结语 曹雪芹《葬花吟》在哲理内涵与诗歌形式上,借鉴了唐代刘希 夷的《代悲白头翁》,并对之加以改造、润色;同时,《葬花吟》也吸取 了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回《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秋公葬花”的题 材内容,并与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结合得天衣无缝,使得《葬花 吟》既具备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又表现出丰富的审美价值,并显示 出它在艺术上的超越性,成为一篇不朽之作!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着红颜美少年。 工资王孙芳树下,清哥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名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朝卧病无相似.三春行东在谁边? 宛转峨嵋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一参考文献: [1】冯梦龙:《醒世恒言 E京丰台区中国盲文出版社,1998 (12):p61.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一句,与“花谢花飞飞满 天”在形式和表达上较为接近。“洛阳女儿好颜色”与“闺中女儿惜 春暮”两句在结构上几乎相同。可见,清代曹雪芹在写作这首催人 泪下的《葬花词》时,也借鉴了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长处。 再者,“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家”与“桃李明年能再发,明 年闺中知有谁”,这两句更是相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 【2]冯梦龙:《醒世恒言》北京丰台区中国盲文出版社,1998(12): p63. [3]清代花月痴人,《红楼幻梦序》。 [4]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北京丰台区中国盲文出版社 ,不同”这一句富含哲理,写出自然景物的生生不息.并与人类生命 的易逝形成对比。在曹雪芹笔下,花和人的命运是相通的.因此黛 玉将花比作人,同时又将人比作花,形成互喻,并埋香冢葬花,认为 人与花一样,赋予花人性。这一点与《代悲白头翁》相比,具有了一 定的超越性。“宛转峨嵋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写出了人生的 1998(12):p63. [5]清代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上》,岳麓书 社,p279. [6]清代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11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上》,岳麓书 社 277 (上接第127页)一切都有生存原则这一事实。 眼睛都是心灵的窗户,但是主人公从雄鹿的眼中看到了生命 和死亡,本该是明亮的眼睛的地方是两个黑洞洞的窝。小男孩触 碰到白骨的瞬间,心就如同窝一样空了。主人公肆意踏碎了不少 蚂蚁,拂掉身上的蚂蚁,也看着蚂蚁胜利后得意离开的表情,他无 法接受这一切,陷入了对雄鹿受伤原因的幻想中。“是猎人打伤了 也许是几天、几年或者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员。我们和树、草、蚂 蚁、雄鹿一样,都会面临各种生态问题,我们的遭遇可能是自然的 规律所致,也许是自己破坏规律导致的。莱辛用男孩的天真、非洲 的草原、猎食的蚁群、受伤后被吞噬的雄鹿、短暂的早晨等要素. 把人性成长的漫长过程浓缩了,浓缩成了一个充满纠结和魅力的 故事,留给读者一个无限广大,回味无穷的空间和强大的启示。 还是土著的石头打伤的,或者雄鹿自己摔伤的?”男孩对生命的 认识慢慢在加深,他的生态意识在觉醒,他同情死去的雄鹿,接受 它作为生态的一部分正常死去。可后来他发现鹿并非是正常的生 态死亡,并非死于草原上的自然法则,鹿是死于自己的枪,这一切 猜想都显得没有了意义.这一点让他觉得痛苦。生态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Doris Lessing,Afircan Stoires[M].London:Michael Joseph. 1973. 才让他觉得痛苦,他变得不能接受他在认同自然界得生存法则后 再次被恐惧包围了:“好长时间他都无法面对,觉得自已又变回了 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用脚踢着那小鹿的尸骨,怎么也不愿接受 这一事实。” [2]Klein,Carole.Doris Lessing:A Biography.ondon:L Duckworth.2000. [3】李公昭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 版社,2O01. 人类的生态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莱辛在 《草原日出》中通过刻画主人公小男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的生 态意识觉醒过程。莱辛调用了用自然界中花草、小鹿、蚂蚁和人等 [4]林红梅动物解放论与以往动物保护主义之比较《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成员,围绕蚂蚁猎食小鹿的事件阐释了生态意识的重要和觉醒 的艰难历程。文末那句话“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 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能反映出莱辛生态意识就在《草原 日出》中艰难的觉醒了,但是还很脆弱,混沌,需要时间去强化,那 [5】卢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莱辛研究述评》, 《当代外国文学)2008(4). [6]余书娴(译)《草原日出》《外国文艺)2008(1). [7]张和龙《战后英国小说》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129・文学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