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海
(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摘要:自我效能感调节、控制择业行为的发生.直
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男女生择业效能感表现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收集方面有差异,具体体现为:择
接影响个体职业的选择。它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
价、社会支持、职业信息收集、学绩和目标设定六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的分析.探讨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特点.以期探索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为指导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择业效能感特点职业指导
职业选择是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做出的重大选择。个体职业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工作绩效。然而有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全是按自己的兴趣和价
业时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评价水平高.收集、掌握、使用的职业信息多于女生。男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不同。
自我评价因素包括了择业时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评价,自信心的评价,综合能力的评价等,本研究结果符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由于一些工作对
身体状况的特殊要求、用人单位的偏见,以及社会、历史
原因,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屡遭尴尬,虽然有些女生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远远低于男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使她们在择业时不但出现
值观择业的.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因素——自
我效能感,它不但调节、控制了择业行为的发生.甚至直接影响了个体择业。本研究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依据.研究大学毕业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以期探索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为指导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依据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理论.编制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采用因素分析法验证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信息收集、学绩和目标设定六个方面。六因素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6.931,问卷的内
恐慌、焦虑、困惑等心理紧张状态,甚至出现了怀疑、自
卑、退缩、抑郁等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择业的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和打击的时候不能理智地面对,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因此,对大学生
强行就业前的职业指导.尤其针对性别因素对女生进行
就业前的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收集正确、有效、可行的就业信息是选择理想工作的前提。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不断涌来.择业者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社会常识对它们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还要结合就业信息
部一致性系数为0.724.说明该问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测量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男
的时效性。及时使用。男女生在对职业信息的收集、掌握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一方面,虽然男女大学生都面临数量充分的信息,才能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新时期的科学素质教育.必须是从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播转向以科学精神为核心.以知识、思想、方
法和精神四个层次有机结合的综合培养。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承担起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科学素质的任务。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帮助学生申请专利
和推广成果,组织专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审。
5.建立科学教育考核标准。
教学和考核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不能被分割开来。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进行考核,首先要明确科学素质的内涵,制定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其次要遵循考核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分解科学素质的各项指标和考核标准。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找出其科学素质与培养目标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调整其科学知识结构.以适应全方位的包括来自教师的、学校的和社会的需求;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找出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同教学目标的差距,促进其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
法。在进行评
价时,搜集师生科学素质教学信息的工具要科学.手段要先进,设计和应用中要体现公正.只有搜集可信度高、
.
[1]李永健,管永建.国民科学素质教育在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1,
(2):9—10.
[2]施若谷.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J].集美
大学教育学报。2001.(1):26.--27.
[3]刘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江苏理
工大学学报.2000。(4):57—58.
199
着就业压力,但由于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值不同,男生被寄予较高的期望,被认为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另一方面。在追求职业成功时,男生比女生具有高的成就动机。他们对工作的重视程度高于女生,期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由于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及早地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以求在择业时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这些情况说明,男生择业时比女生活跃、主动、自信。
2.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学科差异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学科上有一定差异.工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评价方面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也表现在学科上的差异。具体比较可以知道工科类和理科类学生比法律类学生自我评价高,择业时充满信心。分析其原因,这与大学毕业生所在院校的社会影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及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有关。
理科类被试来自于综合类重点大学.这些大学都有名牌效应,约95%的综合性大学是列入“2ll”工程的国家重点建设学校.这些高校正是凭借这一优势。迎合
了目前中国就业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的心理——要名
牌高校的毕业生。学校的声望为大学生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表明,有些名校学生就业机会较多。已经有好几个工作意向,仍不放过其它的机会.而另一些学校或专业的毕业生却为寻找一个工作机会而努力,还有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不公开.只在部分名校内开招聘会。这种情况人为地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平等.使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加感到有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评价降低。
工科类被试来源于目前就业情况较好的建筑、设计等专业。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更加重视城市基本建设,全国各地都在加强基础没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使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情况看好,社会需求量在各学科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相比之下.法律类学生一方面因为所属的高校是省属普通院校.失去了很多与名校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法律是一个热门专业.高考时许多学生看准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选择学习法律专业。四年大学的学习.使他们形成了较高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使法律类的毕业生相对较多,多数学生择业时不能及时调节心态,降低期望值,择业地点非北京、上海、广州及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不去。对单位级别的要求较高.不愿意降低求职“门槛”去地县一级的基层单位.造成了该学科就业压力过大。
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择业时自我评价的差异,名校、重点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择业时信心十足。社会上紧缺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时自我评价高,相反,一般院校和社会需求趋于平稳的专业的毕业生自我评价低。
(2)社会支持
面
工科生的社会支持要高于其它学科.尤其高于法律类和经济类学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机械自动化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学校、社会也及
200
时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使这类学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就业状况相对较好。法律和经济都是相对热门的学科,前几年就业状况很好。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容易找到薪酬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已经毕业学生的丁作情况,使正在上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然而就业形势是随着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就业状况变化而变化的,连续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毕业生人数骤增,经济的平稳发展使一些岗位相对饱和,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大批的下岗人员.这些情况预示着我国已经出现就业高峰期,这时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当前的就业状况使法律类、经济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以前很热门的专业,现在却受冷落,产生了择业无助感。
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如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这种做法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了参考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科调整滞后的状况。
(3)职业信息收集方面
经济类学生获得的职业信息多于其它专业。经济类学生对各种职业信息和职业动态比较敏感,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四年的专业训练,使他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所以在择业时可以获得丰富的就业信息。
(4)其他方面
在学绩、目标设定等方面。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无显著差异。当前毕业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的职业技能,他们在较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最初的职业目标。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职业.但过高的期望值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失落。由于期望值过高。不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许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经历一次或屡次的失败。经过初次求职的打击之后。大学生开始慢慢认清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态度和期望值,重新设立职业目标。有一些人则难以调整心态,不愿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职业选择中一个短暂的迷茫期。这个时期有人仿徨、迷茫。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持观望、等待的态度,难免会错过一些时机;还有人在择业初期受到打击后.便一撅不振.最后迫于无奈草草选择了一份工作。职业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面对现实生活非常重要的一步。每个人都应慎重对待,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以现实、自信、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择业。
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总体特点
从总体看,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发展不均衡。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各个维度的信心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学绩、职业信息收集、社会支持、目标设定、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由于就业市场的放开。学生就业自主性扩大,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减少,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估计,就业的信心水平高,虽然面临压力和挑战。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挑战与
x,-I策
朱振玉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理论部,广东广州510520)
摘
要: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事关大学生个人和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现
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在日益成为新的重要的传媒和舆论载体。有后来居上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各种挑战。为迎接挑战。高校要
之势。互联网以其传播范围的开放性、内容的广泛性、从多方面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速度的快捷性.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的“第精神的神圣职责。
二校园”。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民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致使大学生民族精神教挑战对策
育的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那种相对“单纯”的环境不复存在。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导致教育的方式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再必须是面对面的交流.传统那些直接的、当面的灌大学生来讲.民族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大精输、教导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3.国际组织作用的增强冲击大学生的民族国家利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益观念。
民族的命运。因此.从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大学生自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对难以单独解决的问题.身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l临的各种如环境污染、国际犯罪、艾滋病的蔓延等问题,国家政极探寻应对之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府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或寻求国际合作。此时。民族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国家政府必须将部分主权和管理职能让渡给超国家的的挑战
国际组织。致使主权不可分享转让的观念正在发生变
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缺乏全面的了解.化。联合国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其活动越来越多地
跨越了主权界限:欧盟经济政治日益一体化。导致其成
员国政府机构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际社
1.外来文化的进入消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会的重要成员,中国积极投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中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迅国加入WTO)。同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部猛发展,一场文化大融合与大冲击的风暴正在进行。特分国家主权和管理职能的让渡问题。这种现实,使作为
民族精神教育重要内容的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和国家利
益至高无上的正统观念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时代需要文化阵地,消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经济全球化
出现了某些矛盾。对此,许多大学生深感困惑,这成为的过程中。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人新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课题。[2]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这种状况反映在高校中,
的对策
一些大学生将西方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奉为金科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律.并以此为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圜的政治、经济和文力解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成为了我国当前大学生民族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互联网的出现使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难度增大。
高校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高度重视和利能正视现实,相信凭借自主择业可以选择理想的职业。[1]龙立荣,方俐洛,李哗.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2,2:225—232.
分.对自己从事未来职业的技能水平没有信心,此外缺
[2]陆昌勘,方俐洛,凌文轮.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
能感.心理学动态,200l,2:119一125.
时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虽有信心面对就业,但[3]罗正学.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心
没有明确的把握.就业目标模糊。
理科学,200l,3:361—362.
[4]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成都大
参考文献:
学学报,1996,4:10—12.
201
神动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挑战。积又深受其影响.致使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以文化控制我国的思想
们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
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化。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严重危害某些大学生的思想观精神教育的严重障碍。
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时对知识、技能准备的不充
少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必要的社会支持是使大学生择业却对就业形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