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2023-11-18 来源:独旅网


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未来。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下,青少年的健康,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不容否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于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但家庭、社会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从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相应提出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期为素质教育发展尽一份力。

一.当代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上的不平衡

当代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远远跟不上生理发展水平,尤其是女学生生理发展的超前趋势十分明显,有学者研究发现,城市儿童成长的加速现象特别明显。这种不同步,使学生对自已外部形象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对自身突然出现的有关生理现象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极易产生心理上的过分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双亲在教养上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使得许多学生能力发展受到抑制,表现为心理上的幼稚化。也就是社会上常常提出的,生理成熟超前,心理成熟滞后。这种身心发展上的不平衡状态给小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矛盾,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性意识发展的朦胧无知状态

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等文化领域对个性自由发展的追求和宣扬以及“少儿不宜”的范围模糊,加上家长的忽视,性文化对儿童的心理确确实实带来了冲击。小学生中已有谈关于“恋爱”的笑话,游戏性的性行为的模仿等等。家长、教师都忽视了小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导致了小学生对自身生理发展问题上的无知。有的女孩对初潮的恐惧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独立意识和自控能力比较差

当代小学生大多习惯一切活动听命于父母的精心安排,包括削铅笔,穿衣服等等。导致了他们长期地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的锻炼。表现在动手能力差、自理能力差、成就动机弱化、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具体表现为学习上的依赖性时间观念差、任性、娇气、意志力薄弱。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重视生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绝大多数家长在对待儿童成长的问题上,存在着重视生理发育,成长,而忽视心理健康。只要儿童身体上没有病就满足了,能吃会睡就是健康了。在教育方

面单纯认为,只要功课做好了,其它什么都可以不用管了。家长往往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甚至许多家长以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道德观念的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有的家长不知什么是心理健康,等到发现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时,才引起重视。还有的家长认为,看心理医生是难堪的事情,是精神有问题,大多数家长不懂得,儿童早期的养育环境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观念上子女升学就是一切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基本认识,它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传统的因素外,还受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选拔功能,始终把应试与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力求锻造“驯服听话、考试高分”的标准件。家庭教育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地区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一般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9省辖市7市6000多名城市青年调查显示:“四成半青年望子成博士”,“七成青年希望子女有研究生学历”。在父母看来,子女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文化课,他们送子女进最好的学校,入最好的班级,想方设法和教师联系,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升学成了家长对子女的唯一期望,家长和子女成了升学的机器。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子女升学转,好吃的留给子女以补充营养,好用的留给子女以方便学习。电视不敢开,节假日不能玩,升学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中心,成了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

(三)家庭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

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存在着简单粗暴现象,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1、娇宠型。这种教育方式主要导源于父母溺爱子女,将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口中,以免外来的侵害;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让子女受一点委屈,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助长子女的贪欲;2、专制型。该教育方式则导源于父母的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心理。家长视子女为私有财产,爱怎样就怎样,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严加管制,强迫教育,动辙就体罚子女,讽刺、挖苦、殴打、断食,不择部位,不择手段,不仅伤害子女的自尊心,还容易致伤、致残、致死;3、放任型。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树大自然直,有些家长甚至常常拿自己的童年与子女的现在作比较,其实,过度的放任与娇宠没有什么两样;4、攀比型。作为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盲目地和人家的孩子攀比,当着自己孩子的面,专挑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别人孩子的“优点”,其结果是过多的埋怨、批评、侮辱、体罚,子女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家长简单的“攀比型”教育中丧失殆尽,造成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不和,压抑子女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策略问题

(一)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身心发展的全面平衡。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一切素质的发展都应当建筑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之上。心理健康是其它素质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发展制约着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的专家打比方,心理健康的个体好比是良好的信息载体,一切教育信息都必须通过这个载体而起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家庭教育同样具有维护和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的任务。

作为教育者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维护和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的任务。教育者的感召力来自教育者的威信。一个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教育者必然失去威信,不仅难以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且会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小学生的 反心理,往往是由于与教师、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因此家长首先应该学习有关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解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成人要从尊重、理解小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与他们真诚相待、沟通思想,并凭借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帮助小学生学会应对挫折,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成人的正确意见。有时,若一时不能说服小学生,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样,小学生也会理解教育者的心情,尊重教育者的意见,不一定会反其道而行之。 (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青春期教育

本着让正处于性意识发展的朦胧无知状态的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能在十年二十年以后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中,既能以聪明的才智献于社会,又能因理性智慧而过上幸福美满的个人生活,我想学校和家庭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1、加强心理辅导,团体发展性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有机结合。①团体辅导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每班一节,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可能产生的问题,实施发展性的班级团体辅导,以防患于未然;②个别辅导本着“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和“没有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相同的”理念,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敞开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接待学生。心理咨询室的布置要温馨而富有人文性。学校可选派一位有丰富经验,而且有高度责任又热爱学生长被学生信任的老师担任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再配以主要由班主任担当的兼职心理教师。教师们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去抚慰呵护,播洒阳光,激发学生心灵的升华;③争取家长配合对于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应该争取家庭的配合,除及时与家长沟通个别学生问题外,还可以召开大型家长咨询会。既起到了培训家长的作用,又发挥了家庭与学校的综合教育效应。

2、通过用事实穿透的形式,促进健康的人格的形成。

客观事实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虽然目光敏锐,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但其可塑性大,自律性不强,思想单纯,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因此,通过有说服力的事例,可以使学生消除青春期困惑,引导学生学会自律,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健康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培养儿童社会参与意识,避免过度保护

在过度保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儿童往往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缺乏社会适应力。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应该作有益尝试。比如,“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等等。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到乡下去住一段时间,或父母离家几天,使孩子有独立地锻炼自己的机会。当然,还应该教会孩子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

另外,家长要放手让小孩参加有益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鼓励孩子独立地解决交往中碰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与其他成员的合作、共处,形成群体观念,养成责任感、义务感,改变自我中心倾向。 (四)家长应了解家庭的教育意义,改变育儿观念。 1、了解个体差异,调节期望值,开发学生的潜能。

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潜能。对孩子的期望应该实际,避免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太大心理上的压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将带给小孩子沉重的精神枷锁,导致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该及时调节教育上的策略,对小孩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应及时鼓励和表扬,确立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另外,家长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人才应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

2、变过爱过严的简单粗暴式教育为爱严结合的鼓励式教育家

对子女过爱、过严都不利于子女的成才。家长对子女教育真正作用的是爱严结合的“鼓励式”。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不断提高。鼓励是解决子女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子女的行为方式,“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子女的积极性;鼓励是建立在相信子女、尊重子女的基础上的,它能使子女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对子女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活动机能。 用鼓励的方法,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使我们的周围感觉到我们的存在,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成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因此,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一定要从过爱、过严的简单粗暴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爱严结合的鼓励式。 3、改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告诉家长,儿童在交往活动中失败了不能只看到他的能力差,而应该看到他的努力程度;儿童成功了,不要留在对成功的赞赏,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之处,指出做得更好的方法,这样可以树立学生辩证的评价思想,有利于学生全面、恰当地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在家长学校中为了使家长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好地培养学生评价思路。可以规定家长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活动能力的评价。儿童在完成所创设的交往活动中是否力所能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力发挥得是否得当。②努力程度的评定。每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在活动

中是否用功努力,努力程度怎样。③活动习惯的评价。让儿童自我评价自己有哪些好习惯有益于交往活动的进行,有哪些不良习惯阻碍交往活动的开展。④自控水平的评价。每次活动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一下,在活动中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表现情况。在将要开展的活动中,应该控制、调节自我的哪些行为。⑤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我所定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能否达到,距离既定的目标还有多远,朝目标迈出了多少步。目标实现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容易忽视的方面,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个方面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如果仅仅注意能力的自我评价,必然会影响学生自我评定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更新观念,变服务于应试的教育为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义无反顾地实施素质教育。当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一重大转轨过程中,家庭教育也必须进行变革,家长必须树立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培养子女成为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对子女实施的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人在生理上的与生俱来的特点,而且包括人的体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即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部质量。

综上所述,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应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要了解儿童的个性差异,开发儿童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儿童的心理承受力。其次,作为家长应该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应该在互相尊重、平等、民主规范的基础上开展。小学生是未来的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家长只有和老师一起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加强家庭教育,探讨家庭教育的新办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把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