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教育综合简答题

2021-05-14 来源:独旅网


2019教育综合简答题

1、简述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2)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发生作用的中介。

相互关系:上述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的现代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全民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终身化

1

4、简述影响学制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5、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6)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是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的主要手段

2

7、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选择功能 (2)文化传承功能 (3)文化融合功能 (4)文化创新功能

8、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9、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者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0、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1)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根据年龄阶段特征和主要矛盾开展教育工作

3

(3)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4)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5)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11、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4)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3、简述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4、简述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15、简述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1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7、简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育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

(1)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3)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5

1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9、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20、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3)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4)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5)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6)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6

(7)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8)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9)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2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自身的发展需要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22、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美育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作用

(2)美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23、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

(2)教育启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26、简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8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5)团结协作

27、良好师生关系有哪些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28、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健全人格

(4)发扬教育民主,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

29、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3)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0、福勒和布朗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哪几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主要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9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关注学生阶段,主要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1、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

32、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发展

(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

33、比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不同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去获得直接经验

10

(4)从评价方式上讲,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34、简述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1)学生因素 (2)学科因素 (3)社会因素 (4)课程理论

35、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到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教育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原理这四个问题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及课程评价

36、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要求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 (3)学科发展

11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

37、简述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38、简述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9、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其次,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12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指导性

40、简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力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1、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42、简述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3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3、简述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44、简述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研究课题 (2)提供必要的条件 (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45、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14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6、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好三个计划 三项工作

(1)备教材:钻研教材 (2)备学生:了解学生 (3)备教法:设计教法 三个计划

(1)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 (2)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47、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15

48、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9、班级授课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班: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作一“课”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50、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16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6)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但每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51、简述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2、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17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53、简述说服法的运用要求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说教。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捕捉教育时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4)以诚待人。教师态度应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

54、简述榜样法的运用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55、简述陶冶法的运用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6、简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8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5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

(4)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优秀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中等生的促进工作

(5)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58、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班委会)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9

(5)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9、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刺激物的特点(客观原因):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的对比 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自身的状态(主观原因):

①需要和兴趣(直接兴趣) ②情绪状态 ③主体的知识经验 ④期待的事物

60、简述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0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61、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因素。智力与创造性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①智商低的人,创造力也低

②智商高的人,创造力可能高,也可能低 ③高创造性的人必然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 ④低创造性的人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会促使创造性的激发

(4)动机因素。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

62、简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摩能力,丰富表象储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

21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5)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幻想

6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情绪和动机 (4)问题情境 (5)原型启发 (6)思维定势 (7)功能固着 (8)个性因素

64、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

(1)充分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善于运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和知识经验 (2)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

(3)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65、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P156) (1)强度律

22

(2)差异律 (3)对比律 (4)活动律 (5)经验律 (6)组合律

(7)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66、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67、比较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23

(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在种系发展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晚,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具有

(4)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68、简述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 (2)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3)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加强自我锻炼,增强毅力和容忍力

69、简述学生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优化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24

70、简述学生能力的培养

(1)优生优育,注意给孩子良好的遗传素质和营养 (2)适时进行早期教育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能力 (4)社会实践 (5)因材施教 (6)主观能力

71、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

(2)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25

72、简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家庭教育 (3)学校教育 (4)社会环境 (5)社会实践活动 (6)自我教育

73、简述教学过程中包括的三种过程

(1)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查和反思

74、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6

(2)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75、简述皮亚杰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成熟:生理上的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生长

(2)练习和经验(物理环境):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经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6、简述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①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②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态度

③学习者主动地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77、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自然人性论 (2)自我实现人格论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7

(4)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5)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7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3)学生观。构建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进行意义建构的主体

(4)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79、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的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完形—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和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区别于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胡乱地乱撞

28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80、简述奥苏泊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

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81、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他创设了斯金纳箱,以白鼠等为对象进行实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改变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或警告)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类条件作用称为消退。

29

(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暂时停止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82、简述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学者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的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于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生成和获得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技能的学习,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过程,有心智技能的学习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两种。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行为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83、简述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奥苏泊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想关联。

30

84、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85、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效率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强度一旦超过这个最佳水平,反而会对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研究还表明,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当学习任务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86、简述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内部因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就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31

(2)教师的榜样作用

87、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88、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个体因素: (1)智力 (2)年龄 (3)认知结构 (4)学习态度

32

(5)学习心向和定势 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征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3)教师的指导

89、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精选教材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5)教授学习方法

90、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 (1)形成条件化知识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4)科学地进行练习

91、简述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内部因素:

33

(1)个性 (2)智力

(3)知识经验与理论 外部因素:

(1)准确的讲解与示范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92、简述如何指导学生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9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34

(1)智力水平正常 (2)情绪反应适当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正确 (5)人格统一完整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行为表现与年龄特征一致

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 (4)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优化校园环境 (6)开展网络心理教育

(7)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功能,形成教育合力

96、简述教师心理压力的表现 (1)职业倦怠 (2)认知偏执 (3)情感焦虑

35

(4)意志脆弱 (5)适应不良

97、简述教师心理压力的应对 (1)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2)建立完善的学校关心系统 (3)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9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建构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5)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99、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角色

(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6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00、简述学习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01、简述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述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37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