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发表以来,就有好多人对方鸿渐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假如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
第 1 页 共 5 页
慕了。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苏文纨一点就会破。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
可是方鸿渐还一头栽下去,当起了一个爱慕苏小姐的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他以为玩世无所谓,但却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与唐小姐本应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闾大学里去。与孙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抛弃了玩世的态度,如他自己所说:
撒谎往往是兴奋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这岂不悲哉?
《围城》读后感模版(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创作的小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借妻生子、逃婚为主线,讲述了一个闷沉的男人方鸿渐在围城中挣扎,最终无法摆脱种种困境的故事。读完《围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不禁对作者的才华和作品的深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我被《围城》中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小说中的角色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性格和处境的人物形象。主人公方鸿渐,一个受困于自己选择的男人,他既有智慧和才华,又常常陷入困境,陷入
第 2 页 共 5 页
自己心理的“围城”中。他的妻子冯丽英,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却因为对方鸿渐的执着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方鸿渐的情人,富家女李梅亭,则代表了那些受社会约束束缚的女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情感,使得整个小说更加丰满和有趣。
其次,我深深地感受到《围城》中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小说以婚姻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传统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困扰。方鸿渐从小拥有优秀的才华和上进心,但却因为婚姻和社会的压力,最终选择了安逸和自我安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选择的限制和约束。小说中亦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如方鸿渐对爱情的矛盾态度,既渴望真爱又怕受伤害,这些都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另外,《围城》在艺术表达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以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幽默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巧妙地通过对话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情感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钱钟书的语言优美细腻,让人如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了方鸿渐和其他人物的种种经历和心理变化。
最后,《围城》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小说透过方鸿渐的经历和心理,探讨了人性的困境和选择的困难。在面对种种困境时,我们往往陷入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如何抉择。小说还引发了对婚姻和家庭的思考,方鸿渐的婚姻不幸福,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解脱,这给我们带来了对婚姻和婚姻关系的思考和警示。
总而言之,《围城》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的社会批判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不禁对生活和社会产生深刻的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部
第 3 页 共 5 页
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经典之作。读完《围城》,我更加欣赏和佩服钱钟书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选择和人生。
《围城》读后感模版(3)
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久久不能忘怀,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句号,似乎并没有意味着终结,反而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读完《围城》后,总是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压抑。总是感觉有种难受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别人的机会,欺骗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耻。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知道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接受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仅仅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作为国家最优秀的人,就应该负担起自身的责任。既然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躲在那坚固围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通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表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一个只有生命却无思想的人。
第 4 页 共 5 页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学校吧,我是城内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过去的记忆,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待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一样。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们十几年后才放我们出来,不,应该说出去,然后,我们再满怀希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工作。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