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第2课时(岳麓版必修1)

2023-09-22 来源:独旅网
必修1 第1单元 第2讲 第2课时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4·顺义)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 )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答案】A

【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相权,A项正确;B项错在“取代相权”;C项“掌控决策”不符合史实;D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2014·衢州)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

A.秦代 C.唐代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继承的“三公”体制制衡,题中图片体现了汉代这一史实,B项正确。

3.(2014·乐山)《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

A.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C.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分析可知,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C项正确。

4.(2014·湖州)《晋书·段灼传》记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上述材

B.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D.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B.汉代 D.元代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料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B.选官任人唯亲

C.选官局限在士族、庶族范围内 D.容易埋没人才 【答案】D

【解析】“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体现了在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重视家世门第,这容易埋没人才, D项正确;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5.(2014·日照)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 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答案】D

【解析】张九龄重视拟任官吏需具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原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这从另一角度体现了科举制只重视考试成绩的缺陷,故选D项。

6.(2014·郑州)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而别以差遣治事。”这说明该朝官制( )

A.规范了官员职责 B.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专制君权 【答案】B

【解析】官称与职务相脱离,真正负实际责任、有实际权力的是“差遣”,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其结果是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防止其擅权专断,故B项正确;官职差遣分离、名实混淆,不利于规范官员职责,故A项错误;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故C项错误;官职差遣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加强了专制君权,故D项错误。

7.(2014·温州)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据此可以反映出( )

①中央集权趋于强化 ②儒学地位上升 ③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④秦代以来的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A.①③ C.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十三个州,这体现了①、④;十一个州的名称沿用

B.②④

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D.科举制存在缺陷

D.②③④

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这体现了②儒学地位上升;当时的州为监察区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③。

8.(2014·朝阳)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 ) ①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 ②以郡县制作为全国基本的政区体制 ③强干弱枝,以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④以通判监督地方,有权向中央通报 A.①③ C.①④ 【答案】B

【解析】“强干弱枝,以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措施,不是继承秦制,排除③;“以通判监督地方”是北宋时的措施,排除④。

9.(2014·乌鲁木齐)学者陈峰认为:“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 )

A.汉代 C.宋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武将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束缚,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武将的权力严格限制。故选C项。

10.(2014·北京西城)“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 )

A.隋朝 C.宋朝 【答案】C

【解析】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由此可知最符合的是宋朝。

11.(2014·徐州)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

B.唐朝 D.元朝 B.唐代 D.清代 B.①② D.③④

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礼节上的变化,表明了明朝嘉靖年间,宦官的地位不断的提高,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故选A项。

12.(2014·济宁)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这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4·九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婚姻之家的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于第三州有亲属关系亦不能交互为官。”即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把其作为澄清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唐宋时期,回避制度既继承汉代的做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属;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谏官职;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到了宋代,回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监察官。明清时对本籍和邻籍的回避更为具体严格,回避制趋于完善。……(注:“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是明初任官的基本原则。清代不但完全袭古,而且较前朝扩大了回避范围,有了进一步发展。雍正时期还对亲属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回避作出了特别规定。)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与现代民主政治》

材料二 英国1918年《国民参政法》要求拥有被选举权的条件是“6个月以上”的居住期限,到1928年降低到3个月。美国也要求参议员、众议员及州长等官员必须在选举时是其选出州的居民。这就不仅要求权力的合法性缘自本土,更要求地方首脑出自本土,因此,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在地方治理中摒弃了政务官的地区任职回避。为何“土官任职”在西方社会地方治理中被推崇?有哪些社会条件使“土官任职”发挥其功效而不违背民主政治的精神?

——《政治科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做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选举要求与材料一的“回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为何‘土官任职’在西方社会地方治理中被推崇?”。

【答案】(1)特点:回避制度不断完善越来越严格。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加强了中央集权;限制和防止官员利用亲属关系拉帮结派,徇私舞弊,整顿了吏治;帮助官员摆脱各种宗法关系、裙带关系的羁绊,保证国家机器的良好运转;官员转换还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

(2)不同:中国古代强调地方官员的本籍回避,不得在本籍为官;而现代西方国家要求地方官员必须是本地居民。

被推崇的原因:“土官”更了解本地情况,更容易赢得本地民众的支持,更愿意为本地民众服务。

14.(2014·江苏·21)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