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角的度量教案

2021-12-30 来源:独旅网

  数学目标:

  1.知道计量角大小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0”

  2.在观察中,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量角器各部分名称。(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

  3.在操作实践中,了解和归纳测量角的正确方法,并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且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4.会测量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开)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是一个什么?(媒体出示活动角)

  生:角。

  师:对,仔细看,角怎么样了?(课件活动角演示角变大)

  生:两边*开了。

  师:那角的大小有没有变?

  生:变大了。

  师:现在角怎么样了?(课件演示角变小)

  生:变小了。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呀?

  生:与角的两条边张开(*开)的大小有关。

  师:是啊.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这个角就大,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小这个角就小。(手势演示)

  2.用活动角比较两个已知角(30°、40°)的大小。

  (1)猜一猜哪个角大。

  师:这两个角:∠1和∠2,猜猜看,哪个角大呢?(方向相反∠1=30。,∠2=40。)

  生1:我猜∠2大。

  生2:我也猜∠2大。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3:我猜∠1大。

  (2)启发学生想办法验证。(学生说不出就直接进入新授环节)

  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都是凭眼睛看的,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比一比,检验一下呢?

  生1:用活动角来比一比。

  生2:用直尺来比。

  生3:用量角器来量一量。

  师:嗯,你已经想到用专门的量角工具来比了。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真厉害!

  (3)用活动角验证。

  师:大家说用活动角能比,这就是一个活动角,怎么比?(师出示活动角)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来比一比,给大家演示一下呢?(指名一生演示)

  师: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他是怎样比的?

  师:他这样比对吗?(要注意顶点和顶点要怎么样?)

  生:对!

  师:谁大?

  生:∠2大。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这个活动角的大小和∠1是一样大的,∠2的另一条边在活动角的外面,∠2比∠1大。

  师:真不错.用活动角确实可以比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那∠2此∠1大多少呢?这就要 用专门的量角工具来比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新授

  1、认识量角器,介绍度量单位,认识10、300、1500的角

  1)观察量角器(投影出示一个量角器)

  师:测量角的大小我们需要使用量角器。看看量角器,这么复杂,上面都有些什么?拿出纸量角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反馈:生:有数,有线

  师:这线就是刻度线。有关数,谁有补充?有哪些数?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生:有2圈数,都是从0到180,10个10个数的。

  师: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每一圈都是从0开始。0所对着的是0刻度线,看有几条0刻度线?(教师一边介绍一边指大屏幕)

  生:2条

  师:谁能从0度刻度线开始,指一指外圈刻度?

  一学生到大屏幕上指一指。

  师:他指得对吗?从0度刻度线开始,指一指内圈刻度,指给同桌看看。

  师:延长这些刻度线,他们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请你找到纸量角器的中心,并作上记号。再和大屏幕上的对一对,你指得对不对。

  操练:师:同学们也带了量角器,拿出来同桌互相指一指、认一认、说一说,动作要快。

  (根据回答,教师逐一电脑出示各部分名称)

  2)认识10角

  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量角器,延长后的刻度线相交于中心,(静态演示)把一个半圆分成了180等份,组成了180个小角,每一个小角就是1度角(媒体动态出示1度角)从0度刻度线开始的1小格就是其中的一个小角,就是1度,度是角的计量单位,它还有个简单的写法“0”,感觉这1度角怎么样?(很小)那一共有多少个1度呢?这是多少?(出示不同的1度角)(2个)

  生:180个1度

  师:想一想10等份是几度角?

  师:从中心引出两条射线,一条与0度刻度线重合,一条与10度刻度线重合,这个角就是10度的角。(课件出示10度角)你还能找到其他的10度角吗?谁愿意来指一指?

  师:量角器上的刻度是帮助我们读角的,那有两圈刻度,到底该读哪圈刻度?你会读吗?

  3)读30度的角

  媒体动态出示30度的角。

  师:这个角是几度,你会读吗?

  生1:30度

  生2:150度

  师:对于这两种读法有什么意见?(为什么读30度,它不也指着150吗?)

  师:是啊,读角应该从0度刻度线开始读,(媒体动画从0开始到30变红)0在内圈就应该看内圈刻度。(板书:0在内看内)几度?

  4)读150度角(一边反过来)

  师:这个又是几度呢?谁来读?

  生1:150度

  师:这条边还是指着这,为什么是150了呢?

  是啊,角的一边指着外圈的0度刻度线,就应该读外圈。

  5)静态出示90度(看内圈)

  师:这个角,几度?

  师:读哪圈?为什么?

  师:也就是这个角的一边对着内圈的0度刻度线,所以就读内刻度线,是吗?

  这个90度就是一个直角。

  2.出示60度的角。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成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方便书写,而且意思明确〕

  1)、独立量角

  师:都会读了吗?同学们表现真棒!那现在你能用量角器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吗?

  生:能!

  师:行啊,待会量的时候,请你边操作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媒体出示)

  ①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

  ②用量角器量角要注意什么?

  我们一起来试着量一量这个角的度数。(60度角,学生练习,媒体出示)

  生:(独立量角,师巡视指导)

  师:用量角器来量角,应该怎么量?和你组内的同学交流一。

  2)、全班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a先让学生说完,教师或其他学生补充

  b另一学生重复

  师:很好!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量角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板书:点重合)

  师:然后呢?

  生: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

  师:也就是要边重合(板书:边重合)。不错!

  生:我们只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指着刻度几,把它读出来就行了。(板书:读刻度)

  c同桌互相说一说

  d学生个别说一说

  师:量得的60。我们可以记在角的这个位置。(媒体指)

  师:一开始就量对的同学举起你的大拇指给老师瞧瞧!真了不起!会按照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来量角了吗?

  生:会!

  3、独立量角练习。

  (量角的时候如果边画得不够长,可以延长需读刻度的那条边)

  师:这三个角你能量吗?,动手量一量,边量边说一说量法。

  反馈:出示学生作业

  师:他量得对不对

  教师纸上写度数。

  在量角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老师在量角的时候,发现这边太短,

  学生说可以把边画得更长一些时,教师用教具再一次演示。

  师:延长以后角的大小有没有变?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又一次证明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是无关的?

  生:又一次证明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巩固

  1.估计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出示一块三角板

  师: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你最熟悉哪个,几度呢?那这个角呢?谁来估一估?(把学生估的写在黑板上)

  师:谁估得准呢?动手量一量。谁愿意到上面来量一量,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上面的同学,也可以求助同学、求助老师。

  出示另一块三角板。

  师:这块三角板上的角呢?这是几度?(操作同上)

  估得准不准,也动手量一量。

  2、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

  3、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你觉得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4、猜一猜:出示一个一条边被挡住,一条边指着20的角。

  师:这个角的一边被挡住了,猜一猜,它是几度角呢?为什么?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第一次试教到最后上课,我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得到了老师的制指导和帮助,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和欠缺,通过这一次的上课经历,我有几点较大的收获和启示,也对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在第一次试教中,在认识完量角器后,我直接让学生自己拿量角器试量,虽然,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会量,但由于学生对量角器还比较陌生,几乎四分之三的学生是一点都不会量,当反馈的时候,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量的方法。第二次试教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描角,希望通过描角让学生体验量角的时候也应该顶点对中心,设想是很好,但是由于量角器上最直观的直角,却在学生读角的时候起了误导作用,而且描角也花费了许多时间,效果也并不理想。在第三次试教的时候,把这一环节改成了读角,不但教会学生读角,并在读角的过程中蕴涵量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量角的时候也应点重合、边重合。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基本上都会量角,而且把量角的方法也归纳得非常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充分预设,把握生成

  第一次试教,由于准备匆忙,只考虑环节的设计,对于我这样的设计,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回应,会有怎样的生成都没有预设,临时的语言引导肯定比不上事先预设的效果。在后来的几次试教中,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较充分地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致使学生的回答基本都落入了老师的“圈套”,看似生成,实为预设,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付出是艰辛的,但回过头来,就知道自己收获的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