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6期 廖 菊 Vo1.1 No.6 2012 1 6月 University Education June,2012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之有效性探析 王国雄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摘要]高校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因其意识形态化、形式化、非生活化等原因,已无 法有效承担起高校道德教育的任务。欲建构有效的高校道德教育机制,需建构道德教育人文化自性,整合道德教育理论,注重其生 活化与主体性建构。 [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人文化有效性建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60—03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精 及理性教育,其高校道德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宗教教育、 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道德教育的作用,是 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到科学教育与价值中立、反对权威 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共同探索主题,亦是当下学校教育之 教育,继而发展成宗教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生活 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育以及人格教育的逐渐整合。而我国的道德教育受儒 的建立与完善,我国逐渐由一个封闭、单一的社会形态 家思想的熏染影响,更注重道德的教化与人格的张立。 转变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形态,相应的道德建设 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就显得尤为迫切。鉴于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与 民,在止于至善”。[11 21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其中, 大人之学首先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内 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基础与核心。长期以来, 圣修为,其倡导的是一种基于人性的道德训练与良知推 由于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遮蔽,传统道德思想被简单 致。近年来,我国道德教育舍弃了过去重德性的传统,而 批判,西方道德思想亦被错误认定,马克思主义道德思 转向了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综观中西道德教育之发展 想受意识形态的束缚,未能辩证对待,无法建立起有效 历程,道德教育既有其与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思想,也有 的道德教育,再加之应试教育的学科与分数本位主义倾 其一以贯之的教育主旨。结合中西道德教育的内容变化 向,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实效,造成了我国当 与历史发展,现今大学道德教育之内涵应有如下之主 下道德教育的泛化与虚化。当下高校道德教育之理论探 张:首先,大学道德教育是“为己”教育,而非“为人”教 讨不可谓不多,其宏观建构不可谓不大,然现实之效果 育。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 却令人多欷献。而高校学生的案例,如李启明、药家鑫案 学是一种基于内在德性的扩充、推致的道德教育,而“为 等,更是暴露了我国当下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如何开 人”之学却是一种外在虚泛之教育。儒家之“吾性自足, 展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话题,也是一 不假外求”便是其意;其次,大学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人文 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为了更好地进行问题探 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基于启蒙的理性教育;再次,大学 讨,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道德教育之定位以及我国高校 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基于心理学基 当下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人手,揭示其问题,梳理其本 础的认知教育;最后,大学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教育 质,再进行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分析与建构。 与生活教育,是一种源于生活,付诸实践的教育。大学道 一、大学道德教育的定位 德教育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生活,以学科蔽生活,则 在现代社会,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道德教育虚化,以生活涵学科,则道德教育彰显。 站”,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人才的教化与培育、技术的发 二、当今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展与科学的创新、知识的存蓄与传播等,无不以大学为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高校道德教育扮演着相当 其基础。大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本质在于“树 重要的作用,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大学道德教育作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 与教育改革的深化,更是暴露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弊 教育方式,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道 病。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因其意识形态化、形式化、非 德教育的定位,中西道德教育有着不同的认识。国外高 生活化、知识化等原因,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校之道德教育定位为宗教教育、人文教育、品格教育以 的新形势的需要。 [收稿时间]2012--04-28 [基金项目]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自筹课题(课题编号:GM2011057)阶鼹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国雄(1972-),男,江西吉安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哲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当今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才,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欲解决高校 道德教育的虚化、泛化问题,关键在于建构有效的高校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受计划经济以及意识 形态的影响,担了太多政治教育的任务,被意识形态教 育所取代。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只是一些空泛的政治说 道德教育机制,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践。笔者认 :为,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需注重以下诸方面的建构: (一)高校道德教育人文化自性建构 教,而无敦实的人伦教化;只注重崇高理想教育,而无基 于人性的熏陶与扩充。目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目标 理想不可谓不高远,内容不可谓不宏大,但却因其理论 逻辑与生活逻辑相脱离,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难以引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困境是意识形态色彩太 浓,导致其自性缺失。有效性建构的关键是恢复道德教 育的自性,重视其人文化建设。高校道德教育的自性是 起学生的反思、共鸣。 (二)道德教育功利化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因受高校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道 德教育功利化较重。在我国,高校教育日益高中化,应试 教育色彩越来越浓。从高校教育的评价体系、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教学设备以及就业率 等,都注重具体的量化指标,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知性取 向。高校以量化指标为标准,IEI益企业化。教育成了单纯 的知识传授,高校道德教育只是知识性的记忆,而无法 承担其应有的德育教育作用。 (三)道德教育虚无化 道德教育是修己达人的德性教育,其根本在“为 己”,其方法在践履。而当今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只是一种 知识教育与学科教育,它过于注重道德理论、目标的理 论建构与教化,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与实践 性要求,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导致学生知行脱 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大大削弱了道德教 育的成效。由于道德教育实践性缺失,高校道德教育只 是一种概念的灌输,而没有德性的内化,无益于学生的 道德能力的建构,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时,学生 应变能力较差。大而空的德育理想、目标容易使学生产 生逆反心理,不仅不能加强德育的作用,反而淡化了德 育教育的实效性,造成了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 (四)道德教育非人性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就是传授、 灌输一些枯燥、乏味的道德观念、原则与规范,企图以此 作为规范、塑造学生的模型,而忽视了道德教育最起码 的人性基础。这种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一种自上而 下的国家与社会要求,很难顾及到学生道德的内在要 求,也是杜威所谓之“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教育应是 一种基于人性的教育,忽视了人性基础的道德教育,就 没有立体鲜活的内容,道德品质的塑造便是一种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 三、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分析与建构 如何改变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功利化、虚 无化以及非人性化状况,改进和加强道德教育的实效, 以人为本,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一切从人出发, 一切服务于人的教育,是教人自觉为人的教育,是源于 人之自觉意志的自为教育 缺失其人文化自性基础,道 德教育就失去了源泉,无法直击人的心灵。强调高校道 德教育的自性不是不要意识形态的指导,而是如何去理 解意识形态的指导,如何理解政治。对于当前的高校道 德教育来说,注重道德教育的人文化自性,让学生接受 生动、活泼、源自人性的教 育,就是最大的政治。道德教 育自性建构亦需张立道德教育的本体。高校道德不是为 限制人而开展的教育,也不是为外在的伦理规范而开展 的教育,而是人性的推致教育。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唯有 回归其人文化自性,才可避免道德教育功利化、手段化、 :工具化,真正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作用。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理论整合性建构 德育理论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指南。与 西方德育发展相比较,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之状况有 些差强人意。从广度上看.派别众多,却各自为政;从深 度上来看,蜻蜓点水,难究其真。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理论 研究是外来借鉴有余,内在继承甚少。比照西方德育教 育理论之历程,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进行 德育理论的建构,不应是简单的借鉴,而是多方位的比 较研究,更应是对古老德育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比较、整合。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 与实践,如儒家思想中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主体间性 之德性交流范式,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等,均 是当代可以发掘的重大资源。这些资源与西方德育思想 的现代走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三)高校道德教育的:£活化建构 高校道德教育不仅要张立人文化自性,继承、借鉴、 整合各种德育思想,也要充分考虑道德主体的生活状况 与具体要求。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要求主张道德教育 应从理想化、抽象化、口号化的道德说教中走出来,回归 生活,关注并引导受教育主体的现实生活。生活既是道 德的出发点,也是道德的回归地;生活既是道德的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植根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才能 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投身丰富多彩的社 (下转第69页) UmverslW Education …………………………………………………………-……………………- ∞ “ # 。 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发挥和发展,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他 们客观评价自我,经常反省自我,合理解剖自我,有效调 控自我,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逐步变成大学生自 律行为准则,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自身的思想道 过程育人相结合,把荣辱意识和道德准则融人各种教育 细节里,融人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用 润物无声的感染力和感化力,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使社 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积淀,使学生在日 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 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促进和谐 校园建设,并积极为创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 德不断在自我教育中得到升华。 (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素质的高低、思想品德 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师德建设中重 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采取具体措施将树立和弘 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 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讲究学术道德和 节操,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广大教师 共同的行为准则,就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品位、有影响 力的师资队伍,以完成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1]陈晓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的师德建设[J].宜春 学院学报,2006,(5). I=2]付力,杨杰.试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期 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J].济南职业学院学 报,2011,(6). 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人重任。 I=3] 陈建军.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12,(1). (七)深化社会主义荥辱观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 体育、美育相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 辱观教育,真正做到两个“三育人”相结合,即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 [4] 宋欢.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的研究[J].大学教 育,2012,(4):71. [责任编辑:钟岚] (上接第61页) 会实践,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在实践交往中体验 道德情感和进行道德选择。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 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生活 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高 校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性问题为切 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身情感与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与习 惯的过程。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完善学生的 德性,而学生德性的提升,首要是基于主体性基础的自 主性、能动性锻炼。基于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可以建构师 生平等、开放的“主体一主体”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 入点,例如恋爱、交往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这样才能真正 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杜威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活 化,而非学科的知识记忆。他认为,“使道德的目的在一 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要是 没有这个可能,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大家熟 德选择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 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道 德教育的主体性建构可以使我们避免脱离社会生活实 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德育变为空洞的说 教和粗暴的灌输;也可以避免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价值内 涵和精神品格,把道德教育变为概念的符台 [参考文献 ] 悉的这句话,将是虚伪的装腔作势。”嘲教育是生活的过 程,也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 要求生活过程德育化,不仅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 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在具体生 活境域中实施道德教育,也要通过德育,形成良好的道 德品质,助益其未来生活。 (四)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建构 [1]朱熹集注,陈戍国校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出版社, 2oo4.4. 目前高校道德教育虚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目 中无人”。在这种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是缺席不在场 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主体性发展。欲进行高 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建构,主体性建构也是关键。道德教 育不仅是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将 [2]朱熹集注,陈戍国校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出版社, 2004.119.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1.101.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