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过程与方法:以某流域为例,联系已有的区域地理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
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概况
【知识梳理】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形:多种多样, 高原 、 山地 、 丘陵 、平原、盆地均有分布 (2)气候: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属 亚热带季风 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 东南 向 西北 递减 (3)水量: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年入海水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37%。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4)流域: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180多平方千米,居全国首位 2.自然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 水 资源:长江径流量全国最大,是南水北调的物质基础 (2) 矿产 资源:矿种 110多种 ,矿产储量 大 (3) 水能 资源:本区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所开发水能总数的40%,其中80%在上游。其水能丰富的原因是①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 大 。②水量 丰富 。 (4) 森林 资源: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和 长白山 三大林区,其中西南和东南两大林区有很大面积分布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1/3。 (5) 旅游 资源 二、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 发达 :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 综合性 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带中的沿长江工业带就分布在长江流域。 2.经济发展 快 : 中下游沿江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 重庆 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以 武汉 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 上海 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 3.社会经济特征:工农业 发达 ,人口众多、城市密布、矿产资源、水力资源
二次备课 1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和农副产品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4.主要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成渝工业基地(成都、重庆)、贵阳有色冶金工业基地(贵阳)、鄂西工业基地(襄樊)、湘中工业基地(长沙)、武汉工业基地(武汉)、沪宁杭工业基地(上海、南京、杭州) 5.主要农业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互动探究】 1.读课本图4-1-2,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的原因。 (1)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在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居第三位。 (2)长江年径流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径流量的1/3,在世界上仅次于亚马孙河、刚果河,居第三位。 (3)长江干流与众多支流组成一个庞大的水系,流域广阔。 2.读课本图4-l-3,沿32。N中国地势剖面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流经我国三大阶梯,落差达5400米,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全流域水能蕴藏量共约2.7亿千瓦。 (2)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经横断山区,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集中了整个流域的80%。长江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后流入东海。 3.长江流域的经济是如何分布的? (1)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较为先进,以沪宁杭为中心,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工业体系,电子、通讯等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发达,是我国单季稻、油菜和冬小麦主要产区,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也是淡水渔业的发达地区。 (2)长江中游地区利用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能源、钢铁、冶金等重工业发达;平原地区面积广大,水热充足,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油菜、冬小麦、棉花、茶叶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 (3)长江上游地区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基地,四川盆地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籽,也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之一。 4.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1)从自然方面看: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水能丰富,发展工业动力充足。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表现在:中上游地区地形崎岖,工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季风气候区洪涝灾2 二次备课
害频繁。 (2)从社会经济方面看:长江航运价值高,沿岸港口众多,水陆交通运输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生活协作条件好。不利条件:上游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联系,经济水平低,贫困人口多;中游土地利用不合理及自然原因,防洪任务艰巨;下游环境污染严重。 【典例精析】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交通与经济分布图,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读图回答: (1)图中与长江干流相交的铁路线,自西向东依次是:A是 线,B是 线,C是 线,D是 ,E是京沪线。 (2)图中长江沿岸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上海、马鞍山、 、重庆、 。 (3)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① ② ③ ④ ⑤ (4)请在图中正确位置用“*”注出三峡水利枢纽。 (5) 有“九省通衢”之称,交通位置非常重要。 (6)近些年来,长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请谈谈治理措施: , , 。 (7)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外贸港的原因: 【解析】这个地带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综合性强的一个地带。解答此题,先要看懂图中的每个内容,根据要求,先弄清各省市及铁路,再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1)成昆 焦柳 京广 京九;(2)武汉 攀枝花;(3)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太湖平原 成都平原;(4)略;(5)武汉;(6)① 中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② 整治河道,加固大堤 ③ 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利枢纽、水库;(7)① 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即可以兼作海港和河港 ② 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③ 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次备课 【当堂达标】
1.长江干流由西到东依次经过的支流是( )
3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A.金沙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 B.嘉陵江、乌江、汉江、赣江 C.乌江、汉江、湘江、赣江 D. 岷江、乌江、嘉陵江、汉江 2.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 )
A.源头至宜宾河段 B.三峡河段 C.宜昌至宜宾河段 入内陆,综合性强的一个工业地带。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长江流域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长江流域有6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阶梯上 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重要分布地区 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 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4.有关长江流域发展工业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消费市场广大 ②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陆运输方便,接近原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市场 ③长江上游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电丰富,接近全国商品棉基地 ④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水电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读长江流域水系右下图回答下列要求: (1)长江发源于____山,流经___个省级行政区,全长___千米,注入____海。 (2)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流经的地形区依次为___高原,____山脉、____盆地,___平原。
(3)填出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支流:①____,②___,③___,④__
_,⑤___,⑥__,⑦___。湖泊:⑧____,⑨___。水利枢纽:A___,B___,C___。城市:甲___,乙____,丙___,丁__。 (4)从水系特征上分析,正常年份长江洪水灾害较少的原因。 (5)试分析“黄金水道”形成的区位条件。 答案:1.B 2.A 3.A 4.C
5. (1)唐古拉 11 6300 东海(2)青藏 横断 四川 长江中下游
(3)①雅碧江 ②岷江 ③嘉陵江 ④乌江 ⑤汉江 ⑥湘江 ⑦赣江 ⑧洞庭湖 ⑨鄱阳湖 A三峡 B葛洲坝 C丹江口 宜宾 宜昌 武汉 上海
(4)支流多,南北分布广:正常年份,受雨带移动的影响,长江南北支流及其上游的雨季和来洪时间错开,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
(5)自然条件: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化小,冬季不结冰的水文条件,具有江阔水深的河道特征。社会经济条件:沿途是我国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地区,货流量、人流量大。 教后反思: D.川江河段
长江沿岸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
4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第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以长江流域为例,了解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爱国情感,并树立资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知识梳理】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一)上游地区的开发 1.水能开发是重点 上游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地势变化大,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发展战略。 2.三峡工程概况 在目前上游的开发与整治中,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影响最大的也是意义最深远的一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__防洪___、_发电、___航运____以及___养殖____和___供水_____等综合效益。 3.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1)防洪 主要是对中游的 洪水 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对下游也有较大作用。长江中游的洪水,除了南北支流大量来水外,仅是上游川江来水就占到洪水总量的40% ,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则地处上游山区转入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的全部来 水 和来 沙 。修建中的三峡水库,具有防洪库容221.5提高到百年一遇。 防洪 的需要成为建设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 首先,三峡工程发电量大。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和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其次,市场效益好。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作为全国统一电网中的主导电站,可大大缓解 华中 与 华东 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3)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巨大动脉,但远没有发挥出“黄金水道”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宜昌至重庆的川江航道流经高山峡谷地区、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通航能力低、运输成本高。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从根本上改善__川江_____的航运条件,险滩被淹没,水流趋
二次备课 5
藏着丰富的 水能 资源。水能资源是上游地区的重要优势,实施 西电东送 项工程。三峡工程位于__湖北______省__宜昌_____市境内西陵__峡段的三斗坪。 亿立方米。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使中游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缓,航道加深加宽,万吨级轮船可以从上海直达重庆,运输成本降低1/3,可以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促进东西部物质流通,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为南水北调__中____线调水提供充足的水源。在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能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4.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使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 (1)面临问题: 自然灾害 频繁多发, 水土流失 严重。 (2)搞好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①加强长江__防护__林和水源_涵养林_的建设。 阅读了解《知识窗----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产生原因,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育。 (二)中游地区的开发 阅读教材,分析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有利条件。 1.农业的开发 (1)优势条件: a.雨热同期的__亚热带季风___气候 b.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大,主要有洞庭湖_平原、鄱阳湖_平原和_江汉平原 c.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开发方向: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发展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 2.工业的开发 (1)优势条件:a.___矿产_____资源丰富 b.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如__大冶____的铁矿、铜矿,_大余__的钨矿、_水口山______的铅锌矿、__冷水江____的锑矿等 (2)开发方向: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钢铁、机械、冶金、汽车、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_制造业____基地 3.面临的问题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 洪灾 最多的地区。据记载,从汉代到清末,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10年一次,而且近代有加剧的趋势。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干流连续出现8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百万军民奋力抗洪,虽然保住了长江大堤,但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00亿元。 4.长江多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②大部分为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导致干流 汛 期长, 水量 大。 ③中游降水多集中在 春夏两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外排入江。 ④中游地区地势地平 ,水流 缓慢 ,泥沙 淤积 ,抬高河床,且河道 弯6 二次备课 (4)供水、养殖: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 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_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 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呈南北辐射状,所有的水流集中到一起,容易发生洪水。
曲 ,排水 不畅 ,容易发生洪水。(如图4-1-14 长江荆江河段) (2)人为原因 一方面使得流域的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 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的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 泄洪 能力降低。 造成“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如图4-1-15 日益萎缩的洞庭湖) 5.中游综合开发的具体措施 防治 长江水患 、整治 江河湖泊 是中游地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严 ①过度砍伐 林木 , 陡 坡开荒,地表植被 减少 ,水土流失 加剧。 二次备课 ② 围湖造田 、 泥沙淤积 ,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消弱,从而 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 ;另一方面,搞好 分洪工程 工程,继续加强和完 善荆江 分洪工程。此外,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并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 枢纽的拦洪治沙功能。 (三)下游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及发展条件 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本区是我国著名的 鱼米 之乡和 丝绸 之乡,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工业及发展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发达、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在此基础上本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 综合 性工业基地。 3.突出的环境问题: 水体 和 大气 的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以太湖为典型的水污染已相当严重。 4.综合治理:综合治理 环境污染 是下游地区今后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如新技术产业__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__环境保护,通过技术与法律手段控制环境污染。 【互动探究】 探究一: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在长江上游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受益地效益 防洪 发电 航运 供水
上游 中下游 7
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水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下:__调整并优化__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__高 作用过程 三峡水库可以调节洪峰、拦蓄洪水 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站,将缓解输电地区能源紧缺状况 三峡水库可加深、加宽上游航道,使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区 中下游地区 华中、华东地区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线调水、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有巨大的效益 探究二:长江中游地区洪灾的原因及措施 成因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自然水不畅。 原因 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排入长江。 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地表植被人为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调节洪峰的功能削减。 【典例精析】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怒江是我国尚待开发的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下图为规划中的梯级电站示意图,怒江规划开发河段长742千米,天然落差约1578米。但目前怒江水电开发计划备受争议。 材料2:近年来,怒江流域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该地海拔1500米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1500米到2000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有人说:“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 (1)简要评价怒江水电能源基地开发的条件。 (2)为什么有人说“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这里所说的“灾难”主要有哪些? 对策 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 ②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沙治沙功能。 二次备课 原因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 (3)针对本区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请你为本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解析】分析水能基地(如水电站)建设有利或不利条件时,应从地质、地形、气候、 气象、水文、社会需求等方面分析,同时对于引起生态的变化予以高度重视,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 【答案】(1)有利:怒江自然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且集中;多峡谷,利于建坝。不利: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 (2)因为本区种粮是在毁林开荒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灾难有: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滑坡;泥石流。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流域观光、生态旅游等。 8
【当堂达标】
1.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 ) A.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 B.长江、黄河、澜沧江 C.长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 D.怒江、黄河、塔里木河 2.下列有关长江三峡叙述,正确的有( ) A.“三峡”所处山地是我国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B.“三峡”穿过的山地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三峡位于长江干流上游地带 D.巫峡分属四川省和湖北省 3.近年太湖水质明显下降,原因有( )
①农用化肥、农药排入湖中 ②工业污水排入 ③乡镇企业排污 ④生活污水 ⑤海水倒灌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欧洲西部许多河流和运河构成内河航运网。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据此回答4~5题。 4.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上考虑其原因是( ) ①经济发达 ②地形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降水丰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西藏自治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
A.境内无大江大河 B.河流冰期长,不利于通航 C.河流落差大,不利于通航 D.政府对发展内河运输不重视 6.图1与图2分别是长江流域部分示意图和三峡地区地质剖
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峡的成因是 ,三峡坝址位于三峡
中的 上。
(2)我国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是 。
(3)从气候、地势、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
(4)三峡工程的建设对我国东
部沿海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B 2.C 3.C 4.D 5.C 6.(1)地壳上升,江水下切
西陵峡(2)防洪
(3)气候:巫山以上的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地势:三峡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系特征:长江上游有众多支流,水系庞大。 (4)减少东部城市对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
放,避免出现酸雨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教后反思:
9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
理解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东北地区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知识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 黑龙江 、 吉林 、辽宁 三省及 内蒙古 自治区东部。 山环水绕 、 沃野千里 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 半环 状,外侧是 河流 ,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平原 。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 湿润半湿润 季风 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暖 二次备课 温带 、 中温带 、 寒温带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 南 向北 递减。 3. 东北地区植被以 寒温带针叶林 和 针阔混交林 为主,并分布有 冻土 和 沼泽 。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 黑土和 黑钙土 等土壤类型。其中 黑土 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松嫩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 松嫩 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 最大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 最高 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 、 内蒙古 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 北大荒 ”变成了“ 北大仓 ”。 4. 三江 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丹顶鹤 、 天鹅 的栖息地,对 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 具 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对已开垦的荒地将逐步还 林 、还 草 、还 湿地 。 【互动探究】 10
探究一: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自然分布格局是怎样的? “山环”是指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面濒临辽东湾。“水绕”是指外侧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沃野千里”是指面积约为35万平方千米的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且多黑土和黑钙土,土壤十分肥沃。这种地貌格局为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林基地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基础。 探究二:把三江平原建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何有利条件? 二次备课 (1)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黑土、黑钙土广布,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水源充足,洲湖众多。(4)气候适宜,雨热同期。(5)地广人稀,便于提供大批商品粮。 探究三:水稻喜光热,一般分布在光热充足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什么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不仅有水稻分布,而且稻米质量优、口感好? (1)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所以也有水稻的分布。 (2)东北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显著,夏季不仅光照充足,而且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的合成和积累,所以稻米的质量优,口感好。 探究四:为什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决定不再开垦北大荒,并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渐还林、还草、还湿地?今后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既是蓄水池、水源地,也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湿地资源的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动植物资源减少,并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今后粮食生产,不能再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而要:(1)依靠科技,提高单产;(2)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民收入:(3)走农业资源综合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精析】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是大豆的故乡,而培育大豆,东北应记首功。世界上其他国家种植的大豆,大都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约2500年前传入朝鲜,2000年前传入日本,300年前在亚洲普及,1739年传入法国,继而在欧洲种植,美国1804年开始 种植,20世纪,大豆扩展到非洲。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大豆的最主 要生产区。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 材料2: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kg) 国产大豆 17% 进口大豆 19% 材料3: 0.18 0.16 生成本(元/kg) 生产方式 1.60 1.28 粗放式 集约式 11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二次备课 (1)描述北美一月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原因。 (2)从自然条件分析美国大豆主产区与东北大豆产区共同的区位优势。 (3)简析造成东北大豆与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4)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东北大豆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双选)( ) A.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 B.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单产 C.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D.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西段:大致呈南北走向。原因:大陆西岸,冬季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以及沿岸暖流影响,气温比东部高。 东段:大致呈东西走向。原因:主要受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 (或者:中段向南凸出。原因:地势平坦,受北冰洋冷空气影响大。东段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原因: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雨热同期,水源较丰富。 (3)科技水平较低;经营粗放,劳动生产率低(或机械化水平低、单产低);热量相对不足。(4)AC 【例2】材料1: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 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粮仓”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计划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亿斤,比2007年净增商品粮200亿斤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 材料2: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及谷物单产(千克/公顷)比较 黑龙江 吉林 0.21 5872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0.10 0.02 0.07 0.07 0.10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人均耕地面积 0.31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 4916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12
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4)为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你认为东北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 【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为背 二次备课 景材料,考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不利条件及今后发展的措施。第(1)题, 东北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主要是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余粮多。第(2)题, 东北商品粮基地增产潜力大,宜农荒地多;其他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下降,增产潜力不大。第(3)题,东北平原单产低是气候(热量)、技术及农业投入等原因造成的。第(4)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提高单产。 【答案】(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多,余粮多。 (2)有道理。东北平原目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增产潜力大;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开垦。而其他一些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耕地面积会有所下降;同时目前单产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3)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投入不足等。 (4)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当堂达标】
右图是某地区地形图,回答1~2题。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2.图示平原发展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右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第3题。
3.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沼泽是地表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由湿地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正确叙述的是( )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
13
1.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相比,图示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 )
130°E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B.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C.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一年两熟 D.尚末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5.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
A.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 B.酸雨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 C.河川径流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气候恶化,生态环境破坏
6.下图为沿甲(49.5°N,117.5°E)、乙(44.5°N,131°E)两地连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区名称:
A , B, , C , D 。 (2)C处干湿状况是 ,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主要经济作物
是 ,该地农田遭受破坏,为保护农田,应在 处营造防护林。
答案:1.B 2. A 3. B 4.D 5.D
6. (1)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 松嫩平原 长白山地 (2)半湿润 小麦、玉米 大豆、甜菜 F 教后反思:
14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过程与方法: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
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知识梳理】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北地区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东北成了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还是我国最大的 农林 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 二次备课 基地,主要集中在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三大林区。 其中 黑龙江 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2.农业布局 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 林 为主的 林农 交错地带,以农 为 主的 农林 、农耕 、农牧地带和牧业 地带,自南向北可区分为海洋渔业 地带、 农耕 地带和 农林牧 交错地带。 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1)存在问题:黑土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 土壤 冲刷, 水土 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土壤肥力 下降,使农作物单产与品质逐年 下降。 (2)整治措施:为提高土壤的肥力,应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 培肥 ,增施 有机肥;植树造林等措施。 2.林业的发展 (1)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 采伐量 超过 生长 量 ,加上 森林火灾 、 毁林开荒 和 滥砍乱伐 现象比较严重, 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覆盖率 日益下降。 (2)对策:①坚持以 营林 为主,发展以 落叶松 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②合理采伐,坚持以 蓄积量 定采伐量。③加强 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1)存在问题:湿地 生态 系统的破坏,湿地面积逐年 减少 ,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 动物 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2)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 湿地保护区 ,保护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 退田 ;采取 工程 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互动探究】 15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探究一: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是什么?基本格局是怎样的? “寒暖农分异,湿干林牧全,麦菽遍此地,花果布南山”,是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格局的形象描述。其布局情况如下表所示: 变化方向 自东向西 自南向北 是什么? 东北地区农作物由南到北的分异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影响农业分布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牧业地带 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农林牧交错地带 二次备课 探究二: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分布规律?其影响因素 因素是热量;由东到西的分异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分。 探究三:我国耕地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保护性措施? 问题:(1)耕地破坏严重,主要是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蚀,从而导致良 田大量丧失;(2)土地利用的次生盐碱化问题,以及城市工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 村经济住房的不断扩大,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3)耕地污染严重,退化严重; (4)经营方式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 措施:(1)开展国情教育,提高对保护耕地重要性的认识;(2)强化耕地行政 管理,从严控制城镇和农村居民用地规模;(3)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4)采用经 济手段,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5)强化对耕地的投入,增强耕地抗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及单位面积产量;(6)强化对耕地的技术管理,实行 对耕地的动态监测;(7)开展农村农田、水利、林网、村庄综合整治;(8)强化行 政、法律手段对耕地的管理,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9)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对耕地使用和保护的积极性。 探究四:东北地区黑土的流失带来了哪些问题?如何整治? 问题:(1)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单产和品质下降;(2)河床抬高,水库和湖 泊淤积,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使洪涝灾害更容易发生;(3)使平坦的 地形变得沟壑纵横,不利于大型机械耕作;(4)地表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整治措施: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 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典例精析】 【例1】2009年8月,素有 “中国粮仓”美誉的河南 省做出决定,将采取积极有 效的措施把河南建设成全 国粮食核心区,力争到2020 年实现粮食年产量在目前 500亿千克的基础上再增加 150亿千克,达到650亿千 16
克。读河南省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判断河南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原因。 (2)下列属于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的是(多选)( ) A.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 B.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政府大力支持 E.中低产田比重大 (3)为实现上述目标,你认为河南应采取哪些措施? 二次备课 (4)让粮农丰收又增收,才是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的保障,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以“中国粮仓”河南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1)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判断出河南省的地势特点。第(2)题,认真审题,E为不利条件。第(3)题,要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首先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还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第(4)题,要增加粮农的收入,除了提高产量和加大补贴外,还要实现粮食的深加工。 【答案】(1)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 (2)ABCD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促农发展格局等。 (4)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农民的收入。 【当堂达标】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据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东北最具特色的经济作物是( )
A.大豆、小麦 B.甜菜、大豆 C.甜菜、小麦 D.玉米、高粱 2.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是( )
A.北部有冬小麦、大豆 B.中部有春小麦、玉米、大豆 C.中部有棉花、玉米、甜菜 D.南部有春小麦、亚麻、棉花
3.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能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是( ) A.黑土地 B.黄土地 C.沼泽 D.土壤 4.东北黑土地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化肥使用量下降 B.黑土流失 C.黑土荒漠化 D.黑土盐碱化
17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读下图和资料,回答5~7题。 甲省 丙省
5.若甲、丙两省都种植水稻,则影响甲、丙两省水稻种植的最主要的因素分( ) A.交通和土壤 B.热量、水分和商品率 C.劳动力和地形 D.政策和科技
6.分析乙、丙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 A.交通闭塞和水源短缺 B.夏季酷热和台风频繁 C.干旱和低温 D.盐碱和洪涝
7.图中丁地带7、8月份河川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 B.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 C.处于山脉背风坡,降水少 D.此时农业用水量大,导致缺水严重
答案:1.B 2.B 3.C 4.D 5.B 6.C 7.A
教后反思: 面积(平方千米) 21.18万 45.4万 人口 约6800万 约3800万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 一年一熟
18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图表等资料分析并说出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成就;识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产业转移的特点、原因;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为什么说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发展观。
【重点难点】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梳理】 一、经济发展快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学生读图4-3-2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条件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地形 气候 水源 __相邻 __平原_________广阔。 ___热量___丰富,__降水____丰沛 河流纵横交错,__自然条件_______充足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经济开放区,得以国家改革 开放政策 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 分析图4-3-3从图中可明显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___第一产业_比重不断下降,__第三产业__比重明显上升,_第二产业__占主导地位。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__轻工业___为主、_重化工业______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2)工业部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家用电器、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玩具、日用商品等轻工业均居全国前列,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通信等第
二次备课 19 优势 位于广东___省南部,毗邻__港澳_,与__东南亚人口与城市 ___人口_____稠密,___城市____密集 历史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三产业也很发达。 (3)经济发展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大力发展_外向型_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_外贸__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_国际___市场接轨。 二、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同的特点。 (1)改革开放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 低 、城市规模 小 、城市密度__低____。 (2)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具有的特点:城市化进程_加快_____,水平_提高______。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_增加,城镇规模_扩大___。形成了以_广州_为中心,包括__深圳______、__珠海__、_中山___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1. 2.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工业化 。其原因是: (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 和优越的生活 条件,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积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不断 扩大。 【互动探究】 探究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条件 地理位置 地形 自然气候 条件 水源 河流纵横交错,资源充足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社会历史因素 经济条件 国家政策 开放政策 国际条件 业化提供契机 探究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目前.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高达70%.城镇人口总数超过3000万。二是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珠江三角洲城镇间平均距离小于10千米。三是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广州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圳、珠海等城市经济也相当发达。四是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20 二次备课 面积大,平原广阔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优势 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全国最大侨乡之一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工
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探究三: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提示:(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典例精析】 【例1】下面两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城市填图中代码,省市填简称)a.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是以 和 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香港、 两个特区的协调,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二次备课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 、 、 为核心,地跨 三省市,龙头城市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 ,不久这里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区位优势。结合两图和题目可知:(1)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共同区位优势”。(2)结合图中所示城市的分布与联系作答。(3)明确题干中要求的是回答“改革开放以来”,重点强调其对外联系性和吸引外资的优势。 【答案】(1)两区都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
21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腹地广阔;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区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2)①:A G 港 澳②:⑤ ⑥ ⑧ 沪 苏 浙 ⑤ ⑥ ⑧ ③ ① (3)位于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地价低廉;著名侨乡;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国家政策优惠。 二次备课 【当堂达标】
1.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
A.产业化 B.区域专业化 C.工业化 D.专门化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
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成的基地的是 ( ) A.重工业基地 B.轻工业基地 C.商品农业基地 D.外贸出口基地
4.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在位置上相邻,而且与港澳地区形成了什么形式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 ( )
A、前厂后店 B、前店后厂 C、前后皆厂 D、前后皆店
2007年珠三角上千企业倒闭,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外迁。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5~7题。
5.与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工业区正确的是( ) A.美国硅谷、辽中南工业区、英国中部 B.班加罗尔、浙江温州、珠江三角洲 C.日本九州岛、意大利的中部、德国鲁尔区 D.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6.珠江三角洲工业成本上升的原因是( )
①政策优势丧失 ②交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运输需要 ③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 ④能源短缺,能源价格上涨 ⑤加工制造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7.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方向应为( )
A.加快轻工业的发展,构建新型轻工业基地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原材料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C.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D.发展小商品工业,成为小商品工业的集散地 答案:1.C 2.D 3.A 4.B 5.C 6.D 7.A 教后反思: 22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区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2.过程与方法:充分意识到要保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发展观。
【重点难点】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知识梳理】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发展的脆弱性: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日显不足;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2.面临的问题: 二次备课 ①__生态____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日益 加重 , 工业 和 生活 污水、废气、垃圾、噪声、 酸雨 等环境问题突出。而且 环境污染 治理和 生 态设施 建设滞后,环境 管理 、 基础设施 建设没有跟上,使珠江三 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②__人地____矛盾加剧:农业用地急剧 减少 。许多地区盲目建设“ 开发水土 流失严重。 ③__重复_建设突出: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模 ,许多产业一哄而起,造成产业布局 不合理 、 重复 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这种竞争多于合作的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珠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3. 采取的对策: ①治理污染,保护 生态 环境,实施“_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②优化 产业 结构:加强 第一 产业,调整 第二 产业结构,积极发展 第三 产业。以广州为基础,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的 整体协调 发展,合理布局,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 空间协调 发展模式。 【互动探究】 探究一: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1)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变化: 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 23
区 ”“ 工业城 ”, 造成耕地 减少 ,土地肥力 下降 ;森林面积减少, ③搞好 城镇和区域规划:防止建成区盲目 膨胀 ;城镇规模要 适度 ;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2)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毹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杜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妤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典例精析】 【例1】(2007年广东卷)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二次备课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24坐标曲线的变化趋势读出,关键是表述清楚。赤潮是由水中N、P等营养元素过多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繁生,导致水体质量下降的水体污染。过多的N、P元素主要来自于污水排放和养殖业投放过度的饲料、肥料,故选B、D、E。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下降。结合题目所给的两幅图,在该地区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可针对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逐条回答,难度不大。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2)B、D、E (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24
【当堂达标】
1.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相比,至今仍具有的优势是( ) A.产业基础
B.人才队伍 C.近港澳地区
D.技术实力
2.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3.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 ①临近原料地 ②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近机场、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4.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部分城市仍出现缺水现象,原因除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多以 外,还有(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气候变干旱 C.河流径流量减小 D.水质型缺水 5.珠江三角洲酸雨问题严重、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 ) A.工业生产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B.生活用煤过多
C.多阴雨天气 D.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 下面为广东省2008年进出口贸易情况图(单位:亿美元)。读图完成6~7题。 6.该图表明广东省( )
A.原材料对国外依赖性强 B.生产加工能力较强 C.自然资源十分缺乏 D.工业制成品企业科技发达 7.在出口贸易方面,广东省今后应( ) A.加大初级产品的出口 B.加大原料型工业制成品出口 C.加大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 D.加大能量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回答8--9题。 8.这种产业迁移 ( )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9.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 )
①香港地价较高 ②内地服务业发达 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 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B 3.C 4.D 5.D 6.B 7.C 8.D 9.B 教后反思: 25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搜集资料,归纳区域发展的优、劣势,并找出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
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步骤。
【知识梳理】 一、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一般过程 1.区域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是在区域出现人口 盲目增长 、资源 供需失调 、环境 恶化 、区域发展 差异加大 等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区域开发和整治的实质和目标 (1)实质 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从区域角度,协调好自然 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 和谐 的人地关系。 (2)目标 二次备课 就是在合理利用 资源 的基础上,以较少的 投入 ,获得较好的 经济 效益、 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的 可持续 发展。 3.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内容和步骤 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 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步骤 区域范围 行政范围与土地面积 区域特征与评价 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 区域产业 产业结构及其演变、产业布局 区域存在的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 济布局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配置、政策支持 重点开发整治地带 河流流域、生态敏感地带、资源富集地等 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农业、生态保护、工业等 【互动探究】 探究一: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和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范围一致吗? 根据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包括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等10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区外,还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故两者的范围是不同的。 探究二:西部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了哪三大重点生态工程? (1)水土流失问题——一主要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及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2)土地沙漠化问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周围地区。(3)干旱缺水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缺水和干旱是影响西部地区经26
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4)沙尘暴问题——与快行冷锋有关,与气候十旱有关,与人为破坏地表植物有关;(5)河流断流问题——黄河断流,内流河断流(如塔里木河断流)等;(6)环境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日趋严重。 国家林业局计划在西部地区实施三大重点防护工程,以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地区恶劣的生态状况。这三大重点工程是: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风沙干旱 地区,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在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典例精析】 【例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2)②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工程是 。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 (4)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 , 治理措施是 。 (5)上述地区的问题说明, 和 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实施 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 【解析】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深刻的环境危机,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题以我国面临深刻的环境危机为切人点,考查学生对我国各地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答案】(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工程 (3)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 (4)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 综合治理,回收利用或减少排放量(5)生态破 27
二次备课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坏 环境污染 (6)1994 可持续发展 【当堂达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还很大,为此,提出了跨世纪的一项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据此回答1~2题。
1.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2.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问题 B.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 C.治理风沙,减少其对东部地区的危害 D.缩小东、西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 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涉及内蒙古、桂、滇、川、渝、宁、甘、陕、新、青、藏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并不包括江西、河南和吉林三省;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
答案: 1.D 2.D
3.下列生态工程,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 A.“三北”防护林体系 C.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体系 D.平原绿化工程
解析: 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治理水土流失。 答案: C
4.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西南地区河流多,自西向东流 B.西南地区的河流较多,流量丰富
C.西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我国地势的阶梯交界地带,河流落差大 D.西南地区河流的含沙量较小
解析: 西南地区的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流量较丰富,但不如东部平原地区的河流。
答案: C
5.读青藏高原与青藏铁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28
(1)青藏铁路指西宁至拉萨的铁路,全长1 963千米,分为北段和南段两部分。连接北段与南段的铁路枢纽是________。北段穿过我国的______盆地,南段穿过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自然保护区。
(2)青藏铁路南段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问题是(双选)( ) A.架桥梁挖隧道 C.多年冻土问题
B.滑坡和泥石流 D.生态环境保护
(3)就能源而言,西藏的新能源________和________十分丰富,但________能源又十分缺少。长期以来,农牧民总是靠牛粪、挖草、砍林等方式解决生活用能问题。青藏铁路建设对于能源调入、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青藏铁路的建设除生态方面的意义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解析: 本题与时事结合较为紧密,以青藏铁路为切入点,既考查青藏铁路本身,又涉及沿线地区的地形和资源特征。只要熟悉教材,关心时事,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就能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1)格尔木 柴达木 三江源 (2)C、D
(3)地热能 太阳能 矿物燃料
(4)经济意义:有利于西藏的资源优势(如旅游资源、农牧业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政治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国防意义:西藏位于我国边疆地区,它对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教后反思:
29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及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 以东北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学会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1.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课堂探究】 探究一:流域的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二次备课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探究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然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而科技水平高的地区则参与产品的开发、研制等环节;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区域的地理环境,如某乡村地区接受了产业转移后,其农业景观可能很快会被工业和城市景观代替;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大量民工流向东南部,而随着产业转移,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流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大幅度减少。 30 【典题精析】 【例1】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利用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倡导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据此回答1-3题。 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D.城市和工矿业发达
2.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3.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 二次备课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东北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因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第2题,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 大,人均耕地较多。第3题,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小, 因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答案】1.C 2.A 3.A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下游流经波河大平原,沉积旺盛, 河道高出河床6米。 材料二 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冷暖和旱涝转变率较大。 (1)试分析两流域丰水期的不同点及原因。 (2) 波河流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园艺业的比重较大,而淮河流域则以种植业为主,试分析两者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两流域内人口都比较稠密,归纳两流域城市分布的异同点。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两流域共同的综合开发与整治措施。 【答案】(1)波河丰水期较长,淮河较短。波河在冬春季节,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处在丰水期;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受到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地的冰雪融水 补给,形成汛期,时间跨度长。而淮河只是在夏季风影响时段内多雨,形成汛期, 时间跨度较短。
31
高二地理精品教案
(2)自然因素:波河流域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农业以瓜果和蔬菜等耐旱的品种为主,淮河流域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对种植业有利。社会经济因素:欧洲发达的经济和高比重的城市人口为瓜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压力大,淮河流域作为中国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承担了粮食生产的任务。 (3)共同点:多沿河分布;不同点:波河流域城市沿海分布较多,而淮河流域城市沿海分布较少。 (4)在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下游开挖新的入海通道;保护中上游山区的植被,保持好水土;中上游开展水利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湖泊的洪水调节功能;健全法规;成立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进行有效地协调。 二次备课 【当堂达标】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1~3题。
1.我国该区域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D ) A.地形起伏大 B.降水自西向东减少 C.河流短小但水资源丰富 D.气候干旱
2.本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B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3.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 ) A.退耕还林还草 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 D.大力发展耕作业 读我国某两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图,回答4-6题。 4.图中两种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A ) A.玉米和小麦 B.甘蔗和甜菜 C.高粱和谷子 D.油菜和花生 5.A区域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 ( B ) A.玉米和小麦 B.大豆和甜菜 C.水稻和小麦 D.高粱和小麦 6.B区域与A区域相比( D )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机械化程度高 D.作物熟制高
7.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D )
①资源与能源更加充足 ②劳动力丰富,素质更高 ③国家政策更加开放 ④知识技术基础更加雄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教后反思: 32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