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4期 2014年l2月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VO1.29.NO.4 Dec.2014 邢国始末与邢国遗存 张国勇,李恩玮,柴立廷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邢地在商王祖乙迁都时地名不可考,商都由邢地迁出后, “井方”方国内迁于此,邢地遂得名“井”,后 演变为“邢”字。西周邢侯国的建立,对邢台的历史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文物部门对邢国墓地j}口南小汪遗址两处邢 侯国的遗存开展了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独特大方,纹饰庄重生动,制作异常精美,显示了很高的制作水平,说明周代邢 侯国的社会文明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与戎狄的长年战争是其衰落的主要因素,最终因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攻伐而灭 亡,这也同时加速了邢姓群体播迁的过程。 关键词:邢国;井方;邢氏;邢国墓地;南小汪遗址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4)04.0022—03 邢,甲骨文中通“井”,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地 名之一。同时, “邢”还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1993年,河北省邢台市文物部门在配合基本建设 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了西周时期邢侯墓地,开启了 邢国历史研究的新阶段。本文拟综合采用考古和文 献资料,对邢国的历史及邢国文明等问题作简要分 析,以此就教于方家 “井方”——邢国与邢台地名的起源 邢地最初的地名为“井”,为商代一个方国的 名字。当时商的王畿内外,分布着许多或臣服或敌 对的方国。祖乙时,曾将王都迁至邢地,历经祖 辛、羌甲(沃甲)、祖丁两代三王,至商王南庚 时,迁于奄… ”。此后,一个名叫“井方”的方 国,由于受到其相邻方国的进犯而南迁至祖乙所迁 的邢地,从而开始毗邻商王朝北面疆土。经现代学 者研究,见于一、四期1-辞的“井方”,其地望即 今邢地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邢地开始称作 “井”。这成为历史上“邢侯国”一名的渊源。 井方是取得商王朝庇护而归服的方国,为商王 朝在北方的外服归服区,并于其后接受商王朝的封 号建国,成为商朝的外服封建区。武丁时有“妇 井”其人,胡厚宣先生考证为武丁之妻,证明在武 丁时期已有邢(井)国、邢(井)侯[1]P209。 帝王 世纪 言: “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1]P209, 说明在商代末期,邢(井)侯在商王朝的中央政权 中担任要职。为了和西周时期的邢国区别,商朝的 邢国一般称古邢侯国 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 “井”之用作其族女子 名为“姘”,用作其族居地名则作“井 ”,后人 写作“邢”。祖乙迁都于邢时,此地原起并不名 邢,其原始地名不可考。由于后来井方居此,后世 便确定为祖乙迁“邢”。 “井”字得名时间不晚于 商末周初 。至于“邢台”作为地名出现,则要追 溯到北宋时期。 “邢台”本指“邢侯之台”,北宋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改信德府辖地龙县 一、为邢台县,这是历史上“邢台”地名的首次出现, 沿用至今。 二、西周邢国的封建 武王克商之初,周朝在原来商王畿和东方地区 的统治并不稳定。这种情况下,周把商王畿分为 邶、卫、郎三个封区,设置三监,由霍叔居邶。据 许慎 说文 : “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 也” ,以此揆之,当时的邢地属于邶区。灭商 甫两年,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国内局势不稳,不 久发生“三监”及武庚之乱,周王室面临统治危 机。在周公主持下,局势得以平息。 此外,在周的政治中心周围有许多文化落后的 狄族部落,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为周的根据 地,为少数民族荟萃杂居之地[5]P720经常性对周进 行骚扰和掠夺。邢以北以及太行山脉一带,更是北 狄的主要活动地区[5]P390。邢地地处燕南,太行以 东,黄河以北的广阔区域,是戎狄进犯的关口要 道,联络齐、卫,呼应燕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鉴于此,周王室在进行分封的同时,封周公第 四子姬苴为邢侯,重新建立邢侯国。按邢地原为商 之旧都,封姬苴于邢,一方面用来统治原来商代王 畿的北方地区,另一方面,显然也是抵御和控制北 方狄族的一个手段[5]P389。 西周所封邢国的势力范围,根据张永山先生考 证,大体为右依太行,左凭太河,前有漳河,后有 滹沱河作为守护的界河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邢 国既有黄河、滹沱河、漳河为天堑,又有太行山险 关隘道作防守要地,可以担负起阻隔商代遗民,抵 御戎狄穿越太行山东进的企图。 西周封建重要诸侯,都要由天子发布锡命,举 行隆重仪式,称为册封。传世铭文 麦尊铭 和出 土于邢台内丘县的 邢侯簋铭》,分别记载了邢侯 所受册命时的盛大场面和周王赏赐邢侯的情况。邢 侯在封地所筑祭天之台,后世称为“邢侯台”,简 称“邢台”。邢台市内原有“古邢台”遗址,并立 [收稿日期]2014—05—15 [作者简介]张国勇(1978一),男,河北临西县人,毕业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文博馆员 邢台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23 有古邢台碑,位于顺德路邢台市第一幼儿园附近, 地先后归属卫、晋、齐,三家分晋后,邢国被并入 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上世纪90年代,邢台市进 赵国的势力范围。 行顺德路拓宽改造工程,遗址被平。西周邢国的建 邢国的灭亡,开始和加速了邢国后人的播迁。 立,标志着邢台历史翻开了重要一页,对邢台以后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夏商周之时,姓、 的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氏分而为二,姓者“别婚姻”,氏者“明贵贱”, 三、邢国的覆亡与邢氏的播迁 分别具有不同含义。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传统, 邢国建立后,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长期征 故“姓”的社会功能极为重要。总体来说,姓包含 战,史称“邢侯搏戎”,起到了抵御和征讨北方戎 氏。姓起源于部落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据说黄帝即 狄的作用。1978年河北元氏出土的《臣谏簋 为姬姓,黄帝的后裔一部分继承了这个姓,直至周 铭》: “隹(唯)戎大出口于卓[5,井(邢)侯 代开国之君武王姬发。毫无疑问,邢国为周王室之 (搏)戎。延(诞)令臣簋以口口亚旅处于瓤。” 此器物成于康王时期,瓤,当在今元氏境内的泯水 流域,今井陉的东南,是邢国在北方防止戎狄侵犯 愿的重要据点。因戎狄大举进犯该地,邢侯出 兵作战,下令臣谏统率亚旅出居于卓cc防守 ” 。 后汉书・西羌传》中提到,在周王室东迁后二 年,邢侯曾一度大破北戎,说明当时邢国国力较为 强盛。 春秋前期,随着周朝统治势力的衰落,戎狄大 量东移,狄人所建的中山国逐渐强大,并数次伐 邢。而此时的邢国国力渐趋衰退,军事对抗中处于 不利局面。 公元前661年,戎狄再次犯邢。战争持续到第 二年,邢国渐无力支撑。鉴于本国与齐国有世姻关 系,历代邢侯多尚齐国公主为妻,邢侯遂向齐国求 援,但齐兵未到,国都已破。此后,齐国助邢侯在 夷仪筑城,作为邢国新国都。邢国遭重创迁都,但 却没有灭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攻伐,加重了邢国 的危机。邢国在被戎狄攻伐以后,在事实上沦为了 其他诸侯国的附庸之国,处境艰难。根据((春秋事 义全考 ,邢国先附于卫国,该时邢侯居于缘陵 (今山东昌乐营丘),与卫国共同负担对于齐国的 供赋。因为供亿繁重, “不堪卫之征求”…,谋求 直接从属齐国,得到齐国应允,正因此事,齐、邢 两国不可避免地被卫文公所猜忌,导致了齐、卫的 相互攻伐,邢国则选择支持齐国一方 。彼时,日 趋衰落的齐国又陷入与宋、曹等国的军事冲突,难 以支持局面,遂开始谋求联合戎狄的力量,共同对 抗以上各国。史载: “齐人狄人盟于邢” ,邢侯 积极参与伐卫,在事实上成为卫国的敌人,埋下了 灭国悲剧的种子。 公元前636年,卫国大举伐邢 因邢国都城坚 固,防守严密,卫文公用听从礼至的计策, “用间 使大夫礼至、昆弟先阴仕于邢,以为内应” ,取 得了邢国统帅国子的信任。公元前635年正月,卫 文公亲率大军伐邢,礼至与先阴趁国子巡城时, “掖国子赴外而杀之”“ ,邢国遂被攻破。这次战 争宣告了历时四百多年的邢国彻底灭亡。此后,邢 同姓诸侯国,举国以姬为姓。一般来说,氏为姓的 分支,周代宗法制度空前完备,有大宗、小宗之区 别,小宗从大宗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即为氏,国名 为氏的主要来源之一。邢氏,即起源于邢国国名。 邢国灭亡后,分散的邢国子孙以国名“邢”为 氏。即史料中所言: “邢氏,周公次子靖渊封为邢 侯,国灭,因以为氏” 。及至秦汉,姓氏逐渐合 二为一,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 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姬姓的邢氏后人,延 续至今,就概称邢姓了。 邢国灭后,邢氏子孙逐渐流布于今河北、山 西、山东、河南一带,并不断扩大居住和活动范 围。魏晋以后,一部分邢氏后人开始避居江南各 地。明、清及近代以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局面, 至今尤以河北、河南两省为多。 在今古邢之地,埋藏着当今邢姓之祖先,这也 依托我们的考古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而加以认证。现 散居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邢氏后 代,每年春季都来邢祭祖,初步形成定制,并酝酿 配合文物保护规划,设祠建碑,以永远纪之。 四、从考古发掘中管窥西周邢国文明 邢国历史的重心在西周,入周以后,邢国社会 获得一定程度发展。多年来,邢台发现了多处西周 时期文化遗存,尤其是邢国墓地和南小汪遗址两处 遗存,是西周邢国文明的注脚。 1.邢国墓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 1993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邢台轮胎厂子午 线车间扩建工程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位于邢台市 桥西区南大郭乡葛家庄村北,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 省文物局专家认定为西周早期11代君王及陪葬 墓,初步推测为西周邢国贵族墓地。后由河北省文 物研究所历经数年的勘探和考古发掘,根据大量出 土器物及墓葬形制,确定为早期邢侯墓地。 迄今已发掘西周墓葬2 30余座,车马坑28 座,其中大型墓葬5座,中型墓葬31座,余为小 型墓葬。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型墓葬有陪葬车马坑, 有的墓有腰坑,腰坑内殉狗一条。除集中分布于墓 地中部偏东的一群小墓多未被盗掘外,其余的墓 葬、车马坑均被盗毁。根据墓葬规模、形制和出土 24 邢台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的一些饰件及铜器遗迹来分析,5座大墓为王侯 墓,该墓地为邢侯墓地 ,对研究西周时期邢国文 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西周大型墓葬分布在墓地中、西部,形制有 甲字形、中字形和刀把形三种。墓向多为南北向, 东西向较少,墓葬呈东西排列,在其周围分布着车 马坑和中、小型墓。大型墓均有墓道,呈斜坡式, 甲字型墓道均在南侧,中字型大墓墓道在南北两 侧,深度达10余米,已发现葬具有二椁三棺。其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联合对 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河北省第一版西周刻辞卜 骨,一级文物嵌兽首玉戈和带铭文牛首錾雷纹地兽 面纹爵,二级文物立耳窃曲纹垂腹鼎及兽面凤鸟纹 铜尊等。其中,铜爵高22厘米,圜底高杯式,杯 体扁长而优美,杯壁较直,长流宽尾,有双柱,三 刀形足较长,腹部饰雷纹,兽面纹,牛首錾,一柱 外侧有铭文“日为父癸”。 上述两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对 中202号墓为大型甲字形墓,墓坑南北长6.6米, 东西宽4.2米,墓道长27.5米,宽3米。 中小型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中型墓葬 一般长3~4.5米,宽2~3米,深度多在8米以 上,多为二椁一棺,小型墓葬一般长2~3米,宽 1~2米,深在5米左右,多为一棺,少数为一椁 一棺。 因大部分墓葬被盗毁,出土随葬品较少。从 大型墓葬内的铜锈痕迹和部分大墓二层台上可见大 量的铜器摆放的遗痕来看,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应该 以铜礼器为主。墓葬中还残存部分陶、玉、石器、 原始瓷器等。中型墓葬随葬品多为陶器,也有一些 铜器,另外还有一些玉器、原始瓷器。小型墓葬随 葬品均为陶器,有的墓葬还出土铜戈。出土保存较 好的有:青铜短剑,鹰首,剑身有三角形透空血 槽,剑身铸有铭文“省命”二字;青铜簋,铭文为 “并作父宝尊彝”;青铜鼎,带族徽。另外还有铜 钺、玉戈、玉佩饰等。 车马坑均为长方形土坑,分为车马坑和马坑 两种。前者有一车二马,一车四马,一车六马;后 者葬马匹数有6匹、8匹、12匹,最多达36匹。 车有两种,一种为战车,四匹马以上,直衡单辕双 轮,装饰有青铜车马饰件等;另一种为家车,两匹 马,车衡呈弧形,无青铜饰件,马均饰彩海贝“ 。 2.南小汪遗址。位于邢台市桥西区南大郭乡南 小汪村,为一处西周遗址。198 5年发现,1991 我们研究西周时期邢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 及当时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出土青铜器器形 独特大方,纹饰庄重生动,制作异常精美,显示出 很高的制作水平,说明周代邢国青铜器冶炼业已相 当成熟。通过上述两处遗存,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周 代邢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邢国 历史和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1._v-_震中.商代都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杨文山.商代的“井方”与“祖乙迁于邢”考[J].河北学 刊,1985,(3). [3]李民,朱桢.祖乙迁邢与卜辞井方[J].郑州I大学学报,1989,(6) [41-Y:-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杨宽晒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张永山_西周邢国的战略地位[A]三代文明研究编委会.三 代文明研究(第一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1[ ̄1卓尔康.春秋辨义(卷1O)[M1.文渊阁四库全书. [81["J1姜宝春秋事义全考(卷5)[M1.丈渊阁四库全书. [9】【元]程端学.春秋本义(卷12)[M1.文渊阁四库全书. [101[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16)[M】.文渊阁四库全书. [111[宋】叶梦得.叶氏春秋传(卷10)[M1.文渊阁四库全书. [121[唐]杜牧.樊川文集(卷5)[M].文渊阁四库全书. f1314 ̄,1.ttl-,郭瑞海,贾金标.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 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A].三代文明研 究编委会.三代文明研究(第一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