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中生谈怎样学好生物
生物教研组
1.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①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
预习不仅仅是课前看书,对于学习高中《生物》来说,还应有生物学科的特点,即预习还应包括观察、思考、采集、实验等多项内容。特别是对于各章节中重点知识的预习,更应该联系实际。例如,预习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的水分代谢时,就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搞一些小实验,如把萝卜条放在盐水和清水中,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就可以在预习时,加深对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理解。再比如,预习基因分离规律时,就可以进行一些调查,如调查自己的家庭成员中,哪些人具有耳垂、卷舌、双眼皮等显性性状,哪些人不具有上述性状,而呈现无耳垂、不卷舌、单眼皮等隐性性状,然后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表现的规律,为听讲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再比如,预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也可以调查住所环境、校园环境、公园、绿地等处的生态系统的组成,为学习这部分知识联系好实际。我们平时随手采集一些动植物制成标本,或观察周围的各种生物现象,并以此来思考一些问题,也都属于预习的范围,对我们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② 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如此花双倍或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就是常说的事倍功半。只要我们把主要功夫下在课上,那么,课下的负担也就会减轻,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时间上也会更加充裕,这就是常说的事半功倍。所以,听讲这一步骤是极为关键的,那么,听讲时听什么?怎么听呢?
听什么?
有相当多的同学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维,笔记也记得相当不错。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问他们都掌握了什么内容,都说不清楚。而有的同学想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住,这愿望是好的,但很难实现。那么,一节课45分钟怎样才能提高效率,收到好的听课效果呢?这就需要明确课上要听什么。根据多数人的经验,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点和难点。
首先是听思路。老师讲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思路,因此,听课时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的,怎样归纳小结的。如果上新课前能够切实进行好预习,则可以把自己预习的情况与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比较,这在预习一项里已谈到了。这样,就可以在听课时,明确老师的思路,这思路也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思路。例如,我们在学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和联系时,老师讲课的思路是:先比较有没有氧气参与,从这点出发,有氧气参与的呼吸分解有机物彻底,产物是CO2和H2O等无机物,释放能量多;没有氧气参与的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产物中还有小分子有机物,释放能量就少。由于这个思路极为清楚,而且逻辑性很强,上课时如能听明白,则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第五章有关DNA的分子结构的知识时,老师讲课的思路一般
是联系第一章学习过的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讲解的,而这一顺序是:①构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P;②构成DNA的基本组成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磷酸;③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⑤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形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的空间结构。这一顺序也就是掌握DNA分子结构的思路,其层次性很强,很容易理解、记忆。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使学过的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第一章学习的关于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化合物的结构和作用的知识,是我们学习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众多知识的基础。我们第一章学习的关于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基础。我们第一章学习的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是我们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再比如,我们学习第五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知识时,一定会联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只有联系了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遗传基本规律的实质。
老师讲课时,也一定会遗留下一些问题,或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以后在讲课中要解决的,上课时注意听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为以带着问题听课奠定基础。这也是一种联系,这种联系造成了我们心理上的一种不平衡,即已有知识与未知的知识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促使我们去恢复平衡,因而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通过对未知知识的探求,使未知变为已知,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可以发挥出我们内在的学习潜力。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二章有关蒸腾作用的知识时,其中老师一定会讲到,根吸收水分的1%左右要用于光合作用等各种代谢活动。那么,如何用于光合作用呢?如何用于其他代谢活动呢?这正是以后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第一章有关液泡的结构和功能时,老师一定会讲到液泡的功能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有关,但是,具体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有等到第二章讲到根毛细胞渗透吸水时才会详细讲到,此时就需要记住这些问题,做为一种悬念,留待以后进一步去揭开谜底。
老师讲课时,还会联系很多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实际,科学实验等,这些联系不但可以使我们加深理解知识,而且能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上课时也要注意听好这些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内容。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一章有关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时,如何理解构
成细胞膜的蛋白质、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呢?老师讲课时一般都会联系一些实际问题或出一些例题才进行讲解。有的举出变形虫或人体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色细胞)的变形运动,或举出进行细胞杂交时,两种不同细胞融合在一起,而细胞膜也可以愈合的实例来说明。有的举出如下例题来说明:
例如,有人用不同的萤光染料将两种不同细胞的细胞膜染上颜色,然后将两种不同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它们融合成一个细胞。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不同的萤光染料均匀地分散在融合细胞的细胞膜上。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个例题通过叙述一个实验,说明了细胞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再比如,我们学习第二章有关植物的无氧呼吸时,老师一般都会联系水稻根的无氧呼吸会造成烂根,联系乳酸菌发酵制成酸奶或泡菜等实例来讲解。我们学习第六章有关进化学说的知识时,老师会联系大量自然界生物适应性的实例来使我们加深理解知识。这些联系都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老师讲课时,有时也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不但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的知识,而且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好处。例如,我们学习第一章有关自由扩散的知识,学习第二章有关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表温度的知识等,老师一般会联系物理知识;我们学习第一章有关各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知识,学习第二章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知识等,老师一般会联系化学知识;我们学习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结构多样性的知识时,老师一般会联系数学知识。
第三是听重点、难点。每一节课都有每节课的重点内容,有的课还有一些难点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老师会反复强调,会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会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有时老师会明确指出哪些内容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一般情况下,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都会对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加以归纳总结,而归纳总结的内容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于上述几种情况,都需要在听讲时加以注意,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住,但重点内容是必须记住的。关于高中《生物》每节的重点内容,将在后面加以系统的提示,以便同学们在听课中加以注意,此处不再举例说明。
有时重点知识就是难点,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识,减数分裂的知识,基因的概念,基因突变的知识等等。但有的难点知识并非重点知识,如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的知识,昆虫激素的知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知识等等。对于难点知识,老师一般也会想各种办法讲清,做为学生则要在课上把难点听明白,使难转化为不难,如果课上没听明白,课下也要找到老师问明白,不然有些难点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特别对那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更要弄个一清二楚。
怎么听?
如何听讲的问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虽然都经过了十年“寒窗”,但很多人至今可以说是不会听讲的。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人自不必说,就是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中也有不少人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当然,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有老师方面的原因,有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方法方面的原因,但上课听讲方面也应该找找原因。如何听讲呢?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预习步骤要认真落实,使听讲能有的放矢。
第二,听讲时要开动思维机器,通过听、看、写等方面,随着老师讲课要多思考,特别是围绕上面提到的“三听”来思考问题,在头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的问题,如果老师在讲课中已经讲到了,说明问题基本解决了,如果老师在讲课中没有讲到,则应该向老师提出。
第三,多提问题。无论是课上想到的问题,还是课下遇到的问题,都应及时向老师提出,要有“刨根问底”的劲头儿。课上没时间问,就课下问,最终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
第四,认真记好笔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课堂笔记,应该说是课本知识内容的高度浓缩,是重点所在,是精华所在,也可以认为是知识内容的纲要,所以要认真记好笔记。此外,老师写的笔记不可能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这就需要在记笔记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多记一些内容。如老师讲课时举的一些实例,画的一些简图,提的一些问题等等,都应该记下来。记好笔记不但促进我们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而且为我们复习提供
了提纲和资料。
由于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同,不可能很具体地说明如何听讲,只能笼统地提出上述四点,供大家参考。
③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见遗忘曲线图),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说,刚刚学习完知识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一开始遗忘得较多,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遗忘的发展越来越慢,遗忘得也就慢了。根据这一遗忘规律,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复习,不要等到遗忘得差不多时,再进行复习,那样,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由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复习得越及时越好。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例如,学习第二章关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时,老师要重点讲清楚自养型新陈代谢中的化能合成作用,对于这一问题的复习一要及时,二要注意与光合作用做比较,这样就避免了机械的重复,在比较时,要看到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相同点都是把CO2和H2OC6H12O6,不同的是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周围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化学能。通过这种比较,既复习了当天讲的化能合成作用的知识,又复习巩固了以前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知识。通过复习,加强了记忆,然后再来做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的困难、疑问、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和复习完第二章有关矿质元素吸收知识后,做一个作业例题为了促进根吸收矿质元素,农田中一般应采取的措施是:
A.尽量施肥; B.大量溉溉;
C.疏松土壤; D.增加光照。
答[ ]
解此题时,如果不复习就写作业,当天讲的知识内容遗忘得较多,就不容易正确解答此题。据了解,凡不复习就写作业的同学中,多数选择A项。而先复习后写作业的同学,由于复习巩固了当天的知识,对于矿质元素吸收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理解得比较清楚,解题时就会运用这些知识,因而很多同学就会正确地选择C项。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多举了。
④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或某一单元知识后,对此章或此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或该单元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有如下几种:
第一,图表法。这种方法中又可以有像绿色植物新陈代谢那样的综合表;有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那样的比较表;有像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中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物质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那样的图解表等(这三种类型图表在后面还会有所利用)。
第二,纲要法。这种方法是在总结时,将每章或每单元中的重要知识提炼出来,用精练的词语加以表述。这样,用极少的词语可以代表很多的知识内容。例如,学习第一章中有关有丝分裂一节后,在总结时,即可把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做为知识的重要线索提炼出来,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又可以用精炼的词语表述。表述时,可把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变化,用“复制”来表述;细胞分裂期前期染色体的变化用“浓缩”来表述;其他的时间是:中期“排列”、后期“平分”、末期“复原”。这样,在总结时,提出这五个词语,共十个字,即可把有丝分裂过程的主要内容掌握好。再比如,学习第六章的有关生命起源的一节后,在总结中要抓住四个阶段中所用的四个不同的动词,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第一阶段用的动词是“生成”,其他三个阶段用的动词分别是“形成”、“组成”、“演变”。我们即可以在总结时,
用这四个动词八个字做为这一节的纲要,以便掌握好该节知识。
第三,衍射法。此法是指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以各章节或单元中的某一重要知识为核心,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并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灵活理解、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此法借用了“衍射”一词,表明了展开、延伸、放射的意思,与物理学中“衍射”的概念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的发散思维可以说是衍射法的思维基础,因此,第51页图表也可以看成是衍射法的表达形式。例如,第一章的总结,可以以“细胞”为核心,衍射出:①细胞的概念;②细胞的发现;③细胞学说的建立;④细胞的化学成分(可再行衍射);⑤细胞的分类;⑥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再行衍射);⑦原核细胞的结构;⑧细胞的分裂(可再行衍射);⑨细胞的整体性,等等问题。这样,就把一章的知识整体总结出来了。
衍射法还适用于章节或单元之间知识的总结,即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同类型、同性质或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总结出来。例如,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在第一、二、四、五、六等章节中,而且这些知识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以“蛋白质”为核心,将与之有关的、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都联系起来,而形成一个衍射图表:
再如,有关染色体的知识主要分散在第一、三、五等章节中,我们在总结时,可以以“染色质—染色体”为核心,将与之有关的、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知识都联系起来,而形成一个衍射图表。图表中的各条连线上可注上数字,在图表外按数字顺序写明连线两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把染色体及其相关的知识总结在一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具体联系是:①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形态;②染色质和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③DNA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是DNA的结构和功能单位;④⑤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⑥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除了有DNA外,还有蛋白质;⑦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⑧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进行复制后,每条染色体都带
以“染色体—染色质”为核心的衍射图表
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且共用一个着丝点;⑨染色体在细胞核中都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染色体的大小、
形状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这每一对染色体就是同源染色体;⑩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第Ⅰ次分裂间期复制后,于前期进行联会,由于联会的一对染色体带有四条染色单体,就形成了四分体;(11)每个四分体带有四条染色单体,或带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12)(1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中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是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是常染色体;(14)一般情况下,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所组成的一组就是染色体组;(15)在正常情况下,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16)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17)凡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就是单倍体(当然,也包括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总结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之,做好总结是我们学习常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来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样,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是说我们能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了。
上述的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或学习常规,要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开始时可能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见到成效,一但形成学习习惯,就会尝到甜头。在建立和形成上述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必然要牵涉到高中《生物》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有必要对各章节的知识做一提要,以利于在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中参考,也利于在考试的准备中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知识的提要按单元分列于第Ⅲ部分之中。
2.利用好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对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谁也不会多出一分一秒,也不会少一分一秒。而我们的学习任务又是比较繁多的,如何科学地安排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时间不抓紧,就会很快流逝,再也找不回来;时间抓紧了,还有一个科学安排的问题,安排得不好,虽然抓紧了时间,但
效果不一定好。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时间的问题。如何利用好时间呢?
①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好每节课的45分钟时间,争取在课上解决学习知识上的主要问题。前面在“如何听讲”的问题中已经提到,要认真听讲,不要把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放在课下去完成。如果上课45分钟时间不抓紧,开始有少量知识听不懂,以后会越积累越多,听不懂的地方越多,就越不爱听,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可见,做为一个学生来说,他的主要功夫在课上。学生在课上把该学会的知识大部分全掌握了,课下的任务就减轻了,时间也就充裕了。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最好的利用时间的方法。
②课外时间的合理使用。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对自己本人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即制定出什么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文娱活动,什么时间进行功课的复习和作业等等。在学习的时间里,也要安排好各科的时间,使每天学习的所有科目都占有一定的时间。总之,要安排好时间,制定出作息制度,使我们在课外时间内能劳逸结合、文理相间,搞好我们的学习。作息制度一经制定出来,就要坚持执行,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了习惯。当然,作息制度的制定要适合本人的情况,要留有余地,使自己制定的制度稍加努力即可做到。如果制定的作息制度执行起来很困难、很难完成,则说明此制度不符合自己的情况,需要修改。
③抓紧零碎时间的使用。如果我们对一天24小时的利用情况,做一解剖的话,一定会发现,有一些时间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了。这说明有一些零碎的时间没有利用起来而失掉了。一些学习优秀的同学们有一个经验,就是他们能抓一些零碎时间用于学习。例如,有的同学上学下学的路上,或默颂一些学习内容,或考虑一些问题的解法,或复习课上老师讲课的重点,或与同学一起研究一些问题;有的同学利用排队买饭的时间来解决一两个学习上的问题;有的同学把重点知识或需要记忆的知识,制成卡片,随身携带,随时翻看,也是抓紧零碎时间的好方法。
3..明确知识层次的要求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众多的基础知识学习到什么程度,就算达到了高中生的标准,这是
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进行“目标教学”,教师总是会依据生物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要求来教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要进行“目标学习”,学生总是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对不同的知识点按不同的学习层次和要求来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对“目标”进行分类。按照生物学教学大纲的规定,把“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分为三类,或三个层次,即学习水平的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1)了解:
了解是指对知识的识记和识别,或者说是对知识内容“知其然”。了解是学习目标中的最低水平,其目标是知道生物学中有关的事物的名称;知道生物学中的具体事实;知道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一些法则;知道生物学中一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等等。了解层次的目标,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而记忆又包括了对知识信息的输入、输入信息在大脑中的贮存、贮存信息的提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可称为识记、保持和再现。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知识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些就应该达到了解的学习水平,如什么是渗透吸水,什么是营养物质的吸收,什么是减数分裂,什么是受精作用,什么是有性生殖,什么是转录和翻译,什么是基因突变,什么是化石,什么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等。对这些概念就要认真加以记忆。了解层次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可以通过测验或考试来加以检查,因此,考试目标也有了解的层次。当学习目标与考试目标一致时,如都属于了解的层次,即可以用考试题来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
例题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 )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
此题的要求就是在学习有丝分裂过程中,知道染色体复制的时间,即了解复制时期这一具体事实。只要求知道,并不要求其他。
例题 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 )
A.新陈代谢;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D.同化作用。
此题的要求就是知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这就是了解的层次,至于为什么,则是另一个层次的要求。
例题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它的基本组成物质是_、_和_。
此题是要求知道DNA的化学组成是哪些物质,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即了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本组成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和磷酸三种物质。在答题时,将这些贮存的信息再现出来。
(2)理解:理解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领会、解释和说明,或者说是对知识“知其所以然”。理解是学习目标中的中级水平,其目标是领会生物学知识的意义;能够解释各种生物现象、事实和原理;能够解释生物学的概念、法则和各种图表、图象;能够对生物学知识要点作出分类、摘要、归纳,或从一种表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述形式;能够根据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推断出生物学过程的发展趋势和结果,等等。理解层次的目标,更多的是对知识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编码过程。理解层次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也可通过测验或考试来加以检查。
例题 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开始增加一倍发生在( )。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
此题的要求是在了解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间期内DHA分子数目的变化。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在间期进行复制后,染色体数目并未增加,而DNA分子复制后却由1个DNA分子变成了2个DNA分子。可见,此题的解决,必须把“染色体在间期复制”和“染色体与DNA分子的关系”这两个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如果在头脑中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说明对有丝分裂
间期的特点并未理解。
例题 光合作用所以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其原因是( )。
A.光合作用能把CO2和HO2转变成有机物;
B.光合作用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C.光合作用给整个生物界提供了有机物、能量和O2;
D.以上三项全对。
此题的要求是在了解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知识内容的解释,就是说,能说明原因。从此例题看,前三个选项都能说明原因,因此这三项答案都是对的。
例题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的碱基顺序是—A—T—T—C—G—G—,那么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应该是____。
此题的要求是在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基本组成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即能推断DNA分子一条链的互补链中碱基的顺序。这种推断是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依据的,如果能推断出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是“—T—A—A—G—C—C—”的话,说明对DNA分子结构中的互补原则是理解了。
(3)掌握: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初步运用分析和重新组合,或者说是对知识“用其自然”。掌握是学习目标中的较高级水平,其目标是把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去解释遇到的新的生物学问题;对于遇到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实验或抽象的数字、图表等能够进行分析,从而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分析把遇到的各种生物学材料分解成部分,以了解它的组织结构及其相互联系;对于所学过的众多生物学知识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来加以整理,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结构,等等。掌握层次的目标,更多的
是把知识信息与新的信息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或者说是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如果用测验或考试来检查对知识是否掌握了,则可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
例题 科学家用胰蛋白酶处理蜜蜂的染色体,发现染色体伸长为很细的纤丝而不断裂,这纤丝应是( )。
A.染色质;B.染色单体;
C.DNA;D.RNA。
此题的要求是在理解染色体的成分和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的基础上,对于题目创设的新情境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题目创设的新情境是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这就需要分析胰蛋白酶与染色体成分之间的关系,即胰蛋白酶催化了染色体上蛋白质的分解。而染色体的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当蛋白质被分解后,剩下的一定是DNA分子的双螺旋链状结构,这种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具有稳定性的,因此可以推理得知这些纤丝一定是DNA分子。从上述分析可知,能正确解答此题,说明对有关的知识能够自然地运用,即对知识掌握了。
例题 以18O标记的H2O做为光合作用的原料,结果获得了含有13O的氧气,对这一实验的分析不能说明的问题是()。
A.光合作用放出的O2来自于水;
B.在常温常压下,水在植物细胞内的分解所需要的能量一定来自于光能;
C.水的分解过程一定属于光反应过程;
D.光合作用过程中新产生的水一定来自用18O标记的水。
此题的要求是在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和实质的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解决此题。
实际上题目的供选答案就是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特别是前三个选项,就是通过分析实验得出的认识,而第四个选项正是实验不能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此题的过程中,需要把光合作用的过程分解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需要把水分解需要的条件加以分析,需要把绿色植物细胞内所具有的条件加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即可得出结论,结论正确,说明对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掌握了。
例题 与细胞内供给能量有关的物质、结构和生理活动主要有哪些?
此题的要求是在理解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基础上,按照能量供应的物质、结构、生理活动的思路将有关能量代谢的知识重新组合在一起。能量供应的物质有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和直接的能源物质ATP,能量供应的结构主要是线粒体,能量供应的生理活动主要是有氧呼吸。这些知识分散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现在把跨章节的知识,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思路: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里贮存的能量,主要在线粒体里,通过有氧呼吸的过程而释放出来,转移到ATP中,直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如果能较正确地解答此题,说明可以对知识加以重组,对知识切实掌握了。
以上对学习目标的三个层次简略地加以说明,还是很不完全的,加上几个例题来说明可能有助于理解。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层次后,还需要对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应该达到什么层次的目标予以明确。为此,依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将各知识点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将在后面按单元分别具体地予以阐述。
4. 认真对待实验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以及实际的调查和对各种生物现象的观察。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也不能脱离实际,应该通过学习一些前人设计的实验来掌握生物学的理论,通过亲手做一些实验来印证生物学的理论,通过弥补自己的设计,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来扩展生物学的知识和培养我们的科学方法。因此,重视生物实验是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物》中的有关实验,我们可以把实验分成三种类型:课本中提到的各种实验,即不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课外的有关实验。对于这三种类型实验的内容及实验指导,将按单元
分列于各单元的具体内容之中。这里重点谈谈一些基本技能的问题。
(1)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显微镜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是在初中一年级时开始接触的,一直到初中三年级时还曾练习使用过。到了高中仍然需要使用显微镜,但与初中时的使用间隔时间较长了,多数人难免有些淡忘。这就要重视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复习与练习。例如,了解显微镜的结构,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等。这里着重谈谈显微镜使用时的一般不被重视的、但却应该注重的事项:
①在观察永久性玻片标本时,为观察方便,可使显微镜镜筒等部分倾斜(倾斜角度不要超过45°);如果观察临时装片时,就不要倾斜显微镜,因为临时装片中有水或其他一些液体,会因倾斜而流动,不但影响观察,而且会污染载物台。
②按上述使用方法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方法步骤均正确,而视野中没有物像,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对光不好,需重新对光;二是标本没有对准通光孔中心,需移动玻片标本,使之对准通光孔中心。
③观察玻片标本时,应随时用双手移动玻片,边观察边移动,以找到理想的物像或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绝不能只观察而不移动标本,因为不可能一次就能找到理想物像。
(2)观察的技能。
观察的技能是学习生物学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习理论知识。观察可以包括微观观察和宏观观察两大类。微观观察主要指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细微结构,这在前面显微镜用法里已有叙述。宏观观察主要指用肉眼观察生物体的整体或某个局部器官,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的顺序和内容。观察的顺序一般可以是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表及里。观察的内容包括生物体或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由形态结构考虑与环境的关系和与功能的关系。观察形态时,主要观察形状、大小、质地、薄厚、颜色等,以及这些形态内容的变化情况。观察结构时,主要观察组成部分、层次、附属
物等,以及这些结构内容的相互关系和与环境、与功能的关系。
除了上述的观察以外,还应有生物体生理活动的观察,如观察植物的萌发、长大、开花结果、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取食、生长发育、生殖、运动、反射等生理活动。此外,还应有生物体生态环境的观察,包括生物体周围的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生物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的观察。
学会观察,学会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之一。不但要在课上注意观察,在课下更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生物界,通过观察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不断提高我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和扩展我们的生物学知识。观察能力的提高,对于我们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3)生物绘图
绘图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生物学的技能,通过绘图可以较准确地将所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有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绘生物图与一般的画画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不多说明,不同点在于:①生物图首先要求科学性,要真实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②生物图一般要求用单线条来描绘生物的形态结构,线条要流畅,中间不能间断或出叉,线条接口处也不能出叉;③生物图所表示的生物各部分要用小圆点均匀地点出阴影,小圆点要圆,不能带出小尾巴,可用小圆点的疏密表示出明暗,④生物图要有图名,图中各部分要注明名称,注明名称的引线要平直,一般把名称注于图的右方;⑤生物图在画图纸上的大小要适当,位置要适中,整个生物图要整洁。
除上述基本技能外,其他方面还有一些,如识图,即对课本中的各种插图、图解等要会辨认、会分析等。再如,对亲自动手做的实验中的其他仪器用具的使用等等,也应该熟练掌握,使其系列化、整体化,从而培养我们的科学能力。
5. 注意知识的结构及规律
(1)知识的联系,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生物》知识的内部也有各种联系,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关于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由于前面已有说明,所以,下面重点再分析一下生物学知识内部的错综复杂联系,以帮助理解知识的关系。一般我们在听课时和复习时都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从总的方面看,这些联系可以有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具体和抽象的联系、纵向的联系、横向的联系、单向(直线)的联系、多向(网络)的联系,等等。从具体的知识看,这些联系可以有如下情况:
①因果联系。可以是一因一果,如由于基因中一个脱氧核苷酸上碱基的改变,就可以使血红蛋白异常,引起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也可以是一因多果,如由于垂体分沁多种“促激素”,调节各种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因而引起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也可以是多因一果,如生物的性状表现,既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生物体内部环境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受显隐关系的制约等。
②结构联系。主要是生物体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各个结构层次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消化腺组成,而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又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每种组织又是由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又是由许多“膜结构”和非膜结构构成。再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的四种基本成分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结构联系在生物体随处可见。
③功能联系。主要是生物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联系,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呼吸作用与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联系,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联系,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联系,消化与吸收的联系,各类有机物中间代谢的联系,生殖与发育的联系,遗传与变异的联系,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联系,等等。
④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主要是生物体的结构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反映了一种适应的联系。如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细胞膜结构特点与功能的适应,小肠的结构特点与消化、吸收功能的适应,DNA分子结构的特点与DNA功能的适应,等等。
⑤生态联系。主要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反映了另一种适应的联系。如生物体
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物体典型的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等等。
⑥调控联系。主要是生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或激素而建立起来的调节控制方面的联系。如动物的神经系统通过反射的功能,将各器官的功能协调起来,动物通过循环系统,将各器官的功能联系起来,植物通过激素的作用,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协调起来,等等。
⑦进化联系。主要是从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将各类群生物和各种生物的结构、功能联系起来。如,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联系。生命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由小分子到大分子、无生命到生命的化学进化联系。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细胞内消化到细胞外消化、卵生到胎生等方面的进化联系。
⑧系统联系。主要是纵向联系,指各章节知识的系统或某一问题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联系。如生命自我更新系统内各块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如,有关能量问题的一系列知识、有关蛋白质问题的一系列知识、有关生物多样性问题的一系列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⑨比较联系。主要是横向联系,指具有相反关系、相近关系、相关关系的知识之间的比较。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比较,遗传三个基本规律的比较,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减数分裂Ⅰ与减数分裂Ⅱ的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等等。
⑩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主要是与数、理、化、地等理科的联系,另外与哲学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2)知识的规律
在注意知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的同时,就可以逐渐摸索到一些知识规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规律,生物体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生物体整体性、层次性规律,遗传部分的知识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对于我们掌握知识是很重要的,因为抓住了规律就可以在学习中避免死记硬背,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有关高中《生
物》的一些知识规律,将按单元分列于后面的“单元学习”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