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2: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0:25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algia,FM)是一种特发性的风湿病,以弥漫性肌肉疼痛为特征,常伴有多种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1]。本病患病率约占全球总人口的0.5%至5%[2]。发病机制不清,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枢疼痛的异常处理在本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焦娟
国内风湿科医生常忽视本病,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认知程度显著低于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在2011年第16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上,一项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目前我国风湿病专科医师的调查显示:国内仅约1/3的医师知道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他的如治疗、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知晓率更低,显示出我国医师了解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必要性。
纤维肌痛综合征缺乏有效治疗,常应用多种药物以对症处理,导致副作用的叠加。
本病尚缺乏有效干预手段,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常同时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全身广泛性肌肉疼痛、疲劳、躯体僵硬感、睡眠障碍、头痛、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抑郁、焦虑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目前治疗主要针对症状给予处理,致力于改善睡眠状态、减低痛觉感觉器的敏感性、改善肌肉血流等。用药包括抗抑郁药物、中枢性骨骼肌肉松弛剂、镇痛药、镇静催眠药物等,但多种药物叠加导致副作用明显增加,安全性大幅下降。
非药物疗法是目前公认的重要治疗方法,传统气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非药物疗法治疗FM逐渐为广大医护人员所重视。在2008年欧洲抗风湿联盟制定的纤维肌痛综合征管理指南中,肯定了非药物疗法,包括热水浴、量身制定的运动项目(如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及放松、物理治疗、病人教育和心理支持[4]。认知行为治疗和多学科综合疗法近年也被多个纤维肌痛综合征指南所推荐[5]。
气功是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完美的结合,属于有氧代谢运动,比其他功能锻炼更适合FM患者。201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由塔夫斯大学医学中心风湿病科Dr. Chenchen Wang及其同事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每周练习两次太极拳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睡眠状况、医生和患者总体评价,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激发了后来国际上对太极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研究潮流。但太极动作较多、较为复杂,学习相对困难,国际上也正尝试将24式太极简化为8式[7]。
附: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分类标准,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
①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时出现疼痛时,称为全身性疼痛。
②压痛点: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为4kg,按压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这18个(9对)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厘米处;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
同时满意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2.201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分类标准,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①普遍的疼痛指数(WPI)≥7和症状严重性量表(SS)评分≥5 ,或普遍的疼痛指数(WPI)3-6和症状严重性量表(SS)评分≥9。②症状出现并维持大致相当的水平至少3个月。③没有用其他可以解释疼痛的疾病。
普遍的疼痛指数评分(评分在0和19之间),过去一周疼痛部位数量为:
上臂:□左 □右; 前臂:□左 □右; 上肢带骨:□左 □右;
大腿:□左 □右; 小腿:□左 □右; 髋(臀部/转子):□左 □右; 颌:□左 □右;
上背部:□; 下背部:□; 胸部:□; 颈部:□; 腹部:□。
症状严重性量表(评分在0和12之间),在过去一周中以下症状的严重程度:
a.疲乏:0=无问题;1=轻微或弱,通常弱或间歇的;2=中等,或相当的,常常出现和/或在中等水平; 3=严重的,普遍,连续,影响生活;
b.清醒状态未恢复精神:0=无问题;1=轻微或弱,通常弱或间歇的;2=中等,或相当的,常常出现和/或在中等水平;3=严重的,普遍,连续,影响生活;
c.认知症状:0=无问题;1=轻微或弱,通常弱或间歇的;2=中等,或相当的,常常出现和/或在中等水平; 3=严重的,普遍,连续,影响生活;
d.是否有总体躯体症状:0=无症状,1=很少症状,2=中等量的症状,3=很多症状。
参考文献:
1. Wolfe F, Clauw DJ, Fitzcharles MA, et al.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preliminar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ibromyalgia and measurement of symptom severity.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2010,62(5):600-10.
2. White KP, Harth M. Classification,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fibromyalgia. Curr Pain Headache Rep.2001,5:320-9.
3. Abeles AM, Pillinger MH, Solitar BM, et al. Narrative review: the pathophysiology of fibromyalgia. Ann Intern Med.2007,146(10):726-34.
4. Carville SF, Arendt-Nielsen S, Bliddal H, et al. EULAR evidence- 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Ann Rheum Dis.2008, 67(4):536-41.
5. Ablin J, Fitzcharles MA, Buskila D, et al.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Recommendations of Recent Evidence-Based Interdisciplinary Guideline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485272.
6. Wang C, Schmid CH, Rones R, at el. A randomized trial of tai chi for fibromyalgia. N Engl J Med.2010,363(8):743-54.
7. Jones KD, Sherman CA, Mist SD, at e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8-form Tai chi improves symptoms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in fibromyalgia patients. Clin Rheumatol.2012,31:1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