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3:0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8:26
瑞士,一个因为瑞士手表、雀巢咖啡、班得瑞的音乐而让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国家,全国人口为773.9万人,国土面积41293平方公里,2009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5355.678亿瑞士法郎,折合为4932.33亿美元,2009年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3733美元。一个人口仅仅相当于浙江省温州市人口(779万)的国家,却创造了4932.33亿美元的GDP,相当于温州2009年GDP(2430亿人民币,折合363.77亿美元)的13.55倍,相当于中国13亿人口09年GDP(335353亿人民币)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巨大差距不得不让我们倒吸一口冷气。作为一个没有出海口、多山、资源贫乏的经济区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瑞士国家经济的巨大生产能力,为什么瑞士经济实力在长期的经济历史发展过程中能不断焕发出亮丽的风采?面对中国的经济转型问题,同时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一个问题,瑞士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其中远远不是雀巢咖啡一种商品可以概括的,瑞士的金融业、精密机械、医药、珠宝加工、贵金属交易、纺织业、化工行业等等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都有居住轻重的分量,值得我们中国经济转型认真思考、学习,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改变我们的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其中的“奥妙”才是我们未来的“经济管理知识金矿”。笔者管中窥豹,结合我们的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个比较研究分析。 一、经济资源整合方面 瑞士经济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缺乏原料,大部分工业经济的材料必须依赖进口,同时国内人口较少,劳动力短缺,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这成为逼迫、刺激瑞士经济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源动力。瑞士经济体现出了不同中国经济的思维模式。从经济发展的“制度选择”角度而言,一个国家在有限的资源禀赋制约下,如何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管理技术、劳动力资源、创造出一个符合国家资源禀赋布局、符合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特有模式”,更高地体现出一种经济整合效率,使之可以在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时期,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平台,不断体现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并不断积累这种竞争优势,促使其在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更高新的起点的基础。瑞士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经济短板,就其经济发展而言,周边面临着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工业经济强国的竞争压力,瑞士的经济必然要定位于其他周边国家没有的细分化市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经济思路,定于为产业的高端,在诸多工业强国的夹缝中闯出一条适合瑞士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一点,日本二战后亦然)。瑞士不可能和德国竞争汽车产业,也不可能和意大利竞争高级皮鞋加工业,只能另辟蹊径。瑞士本国的没有钻石矿产,但是却是国际珠宝行业的一个交易中心;瑞士人本身没钱,但是却拥有世界上实力雄厚的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全球三分之一的资本存在瑞士的各个银行。毗邻工业强国德国,但是在专业化和复杂精密机械领域、服务业、营销导向的消费领域,却比德国更有有优势。同时瑞士人注重将其优势资源效益最大化,例如瑞士的资本资源充裕,这使得瑞士有能力将本国的利率调低,以低廉的融资成本发展本国的经济,让企业在盈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再生产,用低利率的杠杆刺激本国的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在资本密集型经济领域,瑞士企业将持续低盈利、稳健性、谋求高市场份额的经营作风作为一个根本,因此瑞士企业常常成为历史悠久的“常青树”。计量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认为:经济发展依赖四个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匹配。瑞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其劳动力是其一个短板,但是瑞士银行的资本充裕,瑞士重视教育、技术力量雄厚,更重要的是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整合的水平相当高,将一个只有779万人口,自然资源贫乏、山地林立的国家打造成为欧洲经济强国。 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由于瑞士实行的高薪制度,逼迫企业必须节约使用劳动力资源,并促使其效益最大化。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瑞士人体现出一种超前、务实的意识。瑞士的历来重视教育问题,其教育师资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大牌国家,瑞士拥有全球人口比例最高的技术人力资源,曾经有75位各类专家、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是在瑞士接受的大学教育。同时瑞士的教育还有一个特征,其课程安排符合国内产业需求,如苏黎世大学安排了银行实务的专门教授,因此其人员的失业率相对比较低。第三点是瑞士的教育实行“学徒制度”,一方面年轻人在企业进行实务训练,同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职业课程学校进修,力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两条腿走路”。其教育的着眼点在于瑞士有限的劳动力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第四瑞士的企业间员工的职业教育思维企业的一种福利制度,在职工教育领域,企业将原公司为准技术工人,而不是蓝领工人,并尽可能将员工的福利提升作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同时在劳资纠纷领域,1937年出台的《劳动基准法》,要求冲突双方必须以协商和讨论方式处理,必要时可以要求仲裁,力求一个稳定发展的企业人力资源环境,谋求企业——员工——社会之间的“多赢模式”。瑞士经济的竞争优势源自不断创造专业化生产要素并提升效率,进而在劳动力问题上,保证瑞士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同时瑞士意识到效果不可能在所有的科技领域保持优势,但是可以高薪聘请相关知识精英,因此瑞士研发投入十分慷慨(R&D占支出比例全球领先),其整个国家的知识经济产业循环效率十分高,相应的企业给与各类知识精英的回报也十分丰厚,各国的高技术人士,最希望移民的国家是瑞士。这又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促进了瑞士经济的不断腾飞。第五是瑞士人的多元文化、多语言能力,由于瑞士属于多国毗邻的国家,一部分瑞士人说法语,一部分人说德语,还有人说意大利语,因此造就了瑞士人的复合型多语言适应能力,在瑞士人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德国人的守时、精确,法国人的奔放、对生活的挑剔,意大利人对艺术的追求等多种特征,但是瑞士人博采众长,这又成为瑞士经济不断融合、超越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产业集群管理领域 产业集群管理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个是新兴产业集群的孵化培育。瑞士由于受各种制约因素,因此在产业集群培育问题上必须竭尽全力,传统产业集群必须不断保持创新,让“老树开新花”,确保其高额的利润回报;同时在认真研判市场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积极的不断孵化新的产业集群,在各个专业化、细分化市场领域保持继续领先的市场份额。瑞士人对于传统产业,极力通过最终的消费商品和服务出口占据最高端的、技术含量最高的细分化市场,确保领先于竞争对手一定时间的技术领先优势,确保丰厚利润的来源。同样是纺织品出口,瑞士人出口的是高级服饰、医疗领域的特殊纺织品,而我们出口的是低技术含量的服装、毛衣、袜子。瑞士出口的商品、服务主要集中在综合商业服务、纺织品、石化产品、个人用品、医疗服务产品等行业,而且各个不同产业集群、高端细分化市场分布较广,相互之间行业相关性较小,瑞士人在孵化不同产业集群的时候,十分注意“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使得瑞士国民经济的综合抗风险能力相当强劲。同时瑞士人对于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孵化领域的投资十分积极,这使得他们对于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始终获得了市场的先机,同时瑞士经济的产业应用转化周期极短,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利润的周期很短,特别在医药研发领域,这种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尤为明显。第三、瑞士经济的产业布局,始终确保瑞士经济位于整个产业网络的高端控制节点,让瑞士做总部经济、研发经济,让其他国家工厂做生产车间。瑞士位于欧洲的中心,瑞士人意识到此地理的中心,必须转变为整个循环经济发展的控制中心,现实社会中,瑞士人对于整个欧洲的影响力远比其国家领土面积更加大,由于其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始终定位于高端的、高利润率的经济节点,其摄取的利润总是最大的那块蛋糕,因此在整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总,经常项目顺差十分明显,仅仅2010年7月贸易顺差为28.4亿瑞郎。 四、中国现实对比及差距 一块金属,瑞士人希望将其加工成劳力士手表出口,而我们可能将其制作成玩具出口。劳力士手表和玩具之间的巨大价值差距,代表两个国家资源整合的不同效率。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国家经济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市场潜力巨大,但是重视教育、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方面有待提升。因此上述问题,体现在经济输出绩效上,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济资源有效使用效率就相对对比较低。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整合效率领域。我们某些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还是停留在依赖资本和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始阶段,区域经济资源禀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认识不足,不知道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奥妙,最终不得不拿5亿件衬衫换一家飞机。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形成强烈的反差: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脱离实际社会需求,大部分人只能说一种外语,多语言能力人才稀缺;人力资源没有职业生涯设计,在职教育没有开展,员工福利待遇低,、富二代阶层固化,知识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循环体系中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盈利微乎其微,导致社会对于知识的经济激励环境有待健全。同时我们在企业——员工——社会之间没有构建一个多赢的制度模式,因此在各种经济风波冲击下,显得尤为不稳定。这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企业的战略发展潜力。第三、我们现在和瑞士经济模式最大的差距在于“产业集群”的管理水平。目前转型升级、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经济已经起步的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目前我们产业集群管理有两个困境:贫困地区几乎没有产业集群,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升级无所适从。贫困地区有一个共同特征:没有产业集群;所有欠发达城市的共同特征是:产业集群单一,缺乏多元化、竞争力。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乡镇企业的另一个特征:产业集群定位偏低,企业研发投入少,外聘高薪技术人才少,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极差。这就是使得我们的产业集群必然定位于低端、低附加值领域。我们大量投入了资本、劳动、经济资源,但是却换不会应有的社会认可,最终沦落到“别人加工车间”的地步。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我们的产业经济没有融入知识经济、不注重人力资源的深层次投入。因此未来中国转型,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产业集群管理,没有的抓培育、有的抓产业集群“多元化、竞争力”建设。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强化“信息对称”建设、提升人员素质,突破技术力量、产业发展战略研判的瓶颈障碍,从新产业孵化、老企业提升创新等多个领域,强化我们经济的转型发展。 对照瑞士经济模式,我们相比反差最大的关键问题是:教育基础上的知识经济、产业集群管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称瑞士是“稳如泰山的国家”,泰山是我们的,但是对于“产业经济的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我们却不得不佩服瑞士人的睿智和成绩。波特的赞美之词源自其对于瑞士经济、循环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产业集群优势的深层次的系统理解和感悟,当时其基础还是来源于瑞士人对整个国家经济资源禀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经济整合最优控制思维。如果我们以瑞士经济为“镜子”,我们感到既忧虑又有希望,忧虑的是中国区域经济和瑞士之间的巨大差距,希望的是我们的实体经济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50多年前两弹元勋钱学森说:“外国人行,我们为什么不行?”建国六十年后,我们的国家国力大大增强,但是在经济转型领域,面对诸多经济转型的困难的今天,我们难道没有勇气说:瑞士人行,我们为什么不行?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8:26
瑞士的金融业,旅游业,钟表业最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