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博爱中山陵“博爱”二字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3:4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7:16

中山陵的“博爱”二字,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04年,于右任因倡言,被慈禧下令通缉。他逃亡到上海,在那里求学、办学、办报。1906年,于右任在日本考察报务期间,结识了孙中山,成为了亲密战友。于右任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后,也辞去了交通部次长职务。孙中山在离任前,赠予于右任两件礼物,其中就包括孙中山亲自题写的“博爱”二字中堂。


1926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安葬在南京东郊钟山时,“博爱”二字出现在了中山陵入口处。然而,在“破四旧”阶段,“博爱无阶级属性”被视为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对立,被划入“四旧”范围。中山陵园管理处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组织工人搭好脚手架,请来石匠,用钢凿轻轻地凿去了坊额上的“博爱”二字。从此,这一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用澳门花岗岩建造的中山陵入口建筑物石牌坊失去了坊名标志,长达13年之久。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文物局拨款,于1979年在中山陵图片社找到博爱坊的照片底片,用照片放大机投影在铺在地上与牌坊额同大的纸上,描画出了“博爱”二字。请来东郊窦村石匠高手张发松师傅,由他精工刻上。自此,博爱坊恢复了原貌。


这个故事讲述了“博爱”二字的由来,以及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保护这一象征性符号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故事,不仅让后人了解了“博爱”二字的历史背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对历史的尊重。


扩展资料

博爱, 广泛地爱一切人。《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三国 魏 曹植 《当欲游南山行》:“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 宋 欧阳修 《乞出表》之二:“臣闻愚诚虽微而苟至,可以动天;大仁博爱而无私,未尝违物。”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