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00:58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患者大部分有运动能力和行走能力的受限,从而导致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下降。PA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到下肢的血液供应而出现症状。PAD患者经典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瘸脚):活动导致可逆的下肢肌肉不适,休息约10分钟后可恢复。这种不适表现为活动时肌肉疲乏,疼痛或痉挛,休息可缓解。症状最常出现在小腿,但也可以累积到大腿和臀部。这类患者临床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种表现,病人具有典型的慢性缺血性静息痛,或具有缺血性皮肤病变,如:溃疡或坏疽。CLI的概念只能被应用于与慢性缺血性疾病有关的病人,即缺血症状持续超过2周的病人。
抗血小板药物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①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地预防PAD患者的血栓事件的发生
不同类型的下肢缺血患者其治疗策略不尽相同。对于间歇性跛行患者,单纯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药物治疗并不能改善步行距离。但因为PAD的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心、脑血管病变,或存在相应的危险因素,如抽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地减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一、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
氯吡格雷(波立维)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第三代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上,它被认更为有效。研究表明:与阿司匹林(325mg/日)相比,氯吡格雷(75mg/日)在降低心梗、卒中、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方面,略具优势(5.32% vs 5.83%)。CURE实验证实,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300mg,75mg/d)长期用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病情控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两者的联用已成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一个月的标准治疗。最近的CREDO试验证明,长期使用氯吡格雷(1年)可有效降低经皮冠状动脉成型(PCI)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西洛他唑是一种磷酸二酯酶III的抑制剂,具有扩张血管,调节代谢和抗血小板的作用。6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明,西洛他唑和安慰剂相比,明显地改善了最大踏板运动能力,延长了间跛距离。
②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地改善血管重建后的通畅率
尽管长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会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所有PAD患者心、脑、外周血管事件的危险,但对于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可以提高病人的治疗结果。研究CLI人群存在一定得困难,因为相当数量的病人在纵向研究中死亡,从而导致数据的不完整,和结果的不可靠。
各种方式的血管重建术(血管旁路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是有效治疗下肢缺血的措施。有关阿司匹林在血管旁路术后的作用,已有多个试验证明: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改善旁路血管的远期通畅率,降低了旁路血管的二次手术率。阿司匹林剂量-效应关系仍未完全明确,但从长期的临床试验观察来看,75~150mg/日,是相对有效而胃肠道不适反应及出血风险相对小的最佳剂量。